2011-2012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震荡期,也是分水岭。在此之前,整个行业既展示了激进的一面,也颇具野蛮生长的特性,一些企业在全球开山辟路,随之又跌入深谷,并由此进入一个极具疼痛感的调整期。
好在,中国光伏产业展现出了它顽强的一面,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茁壮成长。2012年以来,中国光伏装机规模连续7年稳居全球榜首,其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也较2012年下降70%,并在2021年实现了十年前许多人不敢想象的平价上网。
从野蛮生长到巨震
2011年年底,时任尚德电力公司董事长的施正荣出席了当时在江苏举行的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会上,江苏省主管部门的官员和企业代表都发了言。当施正荣最后一个发言时,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人们想知道这个行业龙头的操盘者如何看待行业走势。他的看法是,未来是乐观的。
和施正荣一样,时任尚德电力副总的刘志波在会上参与小组发言时也表示持有“乐观态度”,但他在这前面加了两个字:“谨慎”。当天晚上,刘志波在电话中一改会上的从容,语速飞快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整个行业更大的风暴很快就要来临!”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一一印证了刘志波的判断。一场行业巨震已在酝酿之中。
2012年之前,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率高达90%以上,其中欧洲占70%左右,美国占10%,国内应用市场开发极为有限。同时,几乎所有的原材料、装备和工艺都来自进口。这意味着,一旦海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行业巨震。
事实上,震荡已经开始。2011年,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俗称“双反”),中国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急速下跌。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到47%的关税。这一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0%还多,光伏组件价格更是出现腰斩,全球光伏装机骤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当风暴来临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尚德电力。光是在2012年上半年,尚德电力平均每天亏损上千万元。
2013年3月,尚德电力公告称,经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尚德电力在中国的子公司、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将实施破产重整。
回顾过去过去,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说,尚德电力当时“可能有点冒进”。
当年的另一个风云人物是彭小峰。他2005年创立赛维,2007年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当时最大的一次IPO,公司由此成了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厂商。据称,2008年赛维的订单便排到了2018年,订单总量相当于当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两倍。
2008年之前,多晶硅从2005年的每公斤4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简直比黄金还贵。但到了2009年,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将近500美元暴跌至每公斤40美元,几乎与赛维当时生产成本持平。
市场天翻地覆的震荡并没有阻住彭小峰继续扩张的步伐。比如,2011年,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在内蒙古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但赛维年报显示,2010年,赛维负债总额为302亿元,负债率达87.7%,其中短期债券就高达196.71亿元。随之而来的欧美“双反”,又给了赛维一记重击。
2014年,彭小峰辞去赛维董事长职务。尔后,坊间有关他的传闻有多个版本。
与施、彭二人同时代的第一代光伏产业人大多都已在市场的冲刷中离场或隐退,但他们当年高歌猛进中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市场资源。有多家光伏产业领域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谈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时都表示,若没有当年的那帮开拓者以及他们那么激进地在全球市场推行中国光伏产品,可以想象,后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扩张不会那么顺利和迅猛。这些评论者,大多是“2012巨震”后才进入这个行业,个别是因为当年体量太小,不在“震中”,而成为幸存者。
从“一打一拉”到平价上网
2013年的元旦刚过,1月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突然传来利好,会议决定压缩中国光伏行业的过剩产能,2013年新增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能力。今天看来,这样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当年,这相当于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板的生产总量,是201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的10倍。
“政府对太阳能(光伏)的支持力度太大了。”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当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针对此次政策,他称之为“一打一拉”政策,“打”的是产能过剩,“拉”的是开辟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