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2013年1月2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光伏发电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2100万千瓦。“这挽救了中国的光伏。”国家能源局一位退休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从此,中国光伏行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翻身之路。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度电补贴、领跑者计划、户用光伏、绿证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场,从资金到市场、从财税到土地,营造出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产业发展壮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也“痛定思痛”,开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以组件端设备串焊机为例,2013年以前,以串焊机为例,中国光伏工厂采用的串焊机几乎都是从德、美、西班牙和日本等国家进口。但到了2015年,市场格局开始转变,这一年,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中的串焊机95%变成国产设备。
“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大大超过我们原来的预期。”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赵玉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我们一直以为,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到20%就是头了,但现在已经突破了26%。”
光伏行业也逐渐摆脱对政策和补贴的依赖,实现了从补贴时代到平价时代的过渡。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俗称“531新政”),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
多年来,标杆电价和逐渐降低的补贴强度支持了光伏行业规模化发展。其中,2011年,光伏平均上网电价高达1.15元/千瓦时。即便到了2017年,光伏平均上网电价仍高达0.94元/千瓦时,发电成本也在0.5-0.65元/千瓦时,与其他发电形式相比,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大家都觉得天要塌下来。”多位当年的从业者回忆,“531新政”出台之突然以及力度之大,让行业顿时不知所措。
“531新政”发布一天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和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就此作出解读时说:“当前发展的重点需要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推进技术进步上来……着力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这是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光伏发电发展的基本思路。”
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531新政”是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三年之后,光伏发电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8月1日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
“光伏行业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力量,但最关键的是政策的推动。”回顾过去十年,一直关注光伏行业的孟宪淦感慨万千。
利好之下
2021年3月,中国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0125万千瓦,是2013年的10倍,相当于4座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
利好之下,投产项目和从业企业的数量出现猛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今年6月,中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中国现存49.62万家光伏相关企业,今年前8月新增光伏相关企业9.15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
“2021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光伏的赛道,有原先做装备的,有原先做服装的,很多都是非光伏行业的人。”施正荣在年初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曲折,有高低有起伏有震荡。”他现在是上迈新能源的创始人,该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光伏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孟宪淦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光伏有诸多政策性利好,但行业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还将面临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光伏发电天生就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电源输出不稳定。此外,光伏装机容量虽在增加,其发电比例依然较低,且“弃光”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