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为期20年,每千瓦时0.45至0.62欧元的补贴。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相继颁布了鼓励政策,太阳能发电开始大规模商业化。
2004年光伏产业迎来第一波爆发,大发展来自于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国内一批光伏企业应运而生,开启了光伏造富的故事,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当过中国首富,赛维LDK的彭小峰当过江西首富,英利的苗连生一度是河北首富。
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很多问题,当时国内的光伏业务主要集中在生产光伏电池组件,核心原材料多晶硅与设备来自国外,组装后产品又主要销往国外。由于光伏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作为重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供不应求,价格也是持续大涨,2004年到2008年,多晶硅从每公斤40美元左右一直涨到400美元左右,于是国内又有很多企业投资建设多晶硅产能。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然后席卷全球,欧盟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减弱,欧洲市场开始萎缩。随着市场骤变,多晶硅价格又在2009年暴跌,从400美元左右跌回40美元左右,国内一批多晶硅产能变成不良资产。
更有甚者,2011年,美国率先掀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及组件征收18%到250%的反倾销税。14%到16%的反补贴税。随后,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欧美是当时中国光伏企业最核心的市场。由此,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调整期,中国光伏企业迅速跌入低谷。
近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推动下,国内市场需求再次让新能源成为热门赛道,光伏行业崛起了一批新的巨头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采用了更高效的单晶硅技术路线,布局了从原材料到组件的全产业链,已经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到接近火电的成本。未来,太阳能和风能将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有更大比例,为实现碳减排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