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于东平正在操作无人机为居民提供送货服务(下同)
一架写着楼号的小型无人机缓缓降落在小区门口。送货员核对地址后,将一盒降压药放在无人机的空加油机上。穿越200米的距离后,无人机成功着陆。她的邻居、70多岁的奶奶拿到药后,可以用“惊喜”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欣喜”是她终于拿到了药,“震惊”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证了无人机送货。
这一幕就发生在疫情得到控制的上海宝山区包华北岸的县法院小区,而且不止一次上演。操作无人机的小伙子名叫于东平,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务段动车段车载车间的一名信号员。
其实用无人机运送物资的想法源于一次意外。于东平所在的小区从4月1日开始封闭,目前仍属于封闭控制区。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说他买的鸡蛋已经放在小区门口的货架上了。谁知天一黑,气喘吁吁的志愿者就把物资送到了他家。
“当我与运送物资的志愿者交谈时,我看到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我能感觉到他们工作太辛苦了。”于东平所在的大楼出现阳性感染病例。看着“全副武装”的志愿者,护目镜上满是汗水和雾气,他在想,能不能做点什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减轻志愿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发放效率。
图说:还可以用无人机服务家里的居民,这让于东平特别自豪。
他瞄准了他的无人机。是他去年买的适合航拍的便携式无人机,载重三公斤左右。再加上他所在的小区是“禁飞区”,马上就形成了用无人机“跑腿”的想法。
几天后,于东平买的牙膏到了,于是他开始尝试无人机提货。无人机成功飞到了小区门口。与快递小哥沟通后,将牙膏固定在空分配器上,他操纵无人机开始“返程任务”。很快,“首飞”成功!后来,他用无人机运输越来越多的东西,蔬菜、药品、卫生纸...于东平说:“我每次飞回来,只要对飞机和物资进行消毒,就真正实现了无接触配送!”
积累了“飞行经验”后,他把这架无人机做成了“小跑腿”,免费为邻居提供服务。他和他的无人机也成了小区里的“红人”。谁家有药品之类的应急物资要送,重量在无人机承受范围内,就会在微信群里告诉于东平,他在网上“接单”后,就会派无人机来取货送货。渐渐地,“无人机送货”成了这个3000多居民的小区里的“新顶流”。找他帮忙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在没电的时候飞到无人机上“停工”。
于东平曾经是一名海军士兵。进入铁路后,多次圆满完成上海南站的安保任务。他的微信签名是“我的心永远是热的”,他也在战争中用一颗热的心帮助别人:“面对疫情,我们要咬紧牙关,团结一心,战斗必胜。在特殊时期,我愿意尝试任何可以方便和帮助大家的事情。”
新民晚报记者金志刚
作者: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