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简称“疫苗”)超过33亿剂,90%的人群接种了疫苗。梁万年强调:“但仍不平衡,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仍存在疫苗接种率不平衡的问题。‘一老一小’的接种率普遍不够高。”
5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文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张馨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赛娟等在《TheLancet》发表研究报告《上海应对当前新冠肺炎奥米克隆疫情:努力拯救生命》,指出上海拥有2500万人口,整体疫苗接种覆盖率已超过90%;然而,在580万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62%的人接种了疫苗,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38%的人接种了疫苗。
近期在沪死亡的新冠肺炎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截至4月25日,上海本次疫情死亡190人,平均年龄82.52岁。90例中,61-70岁16例,71-80岁38例,81-90岁79例,91-100岁46例,101岁及以上1例。据统计,60岁以上死亡占总数的94.7%。除一例心脏性猝死外,其他死因均为基础疾病。死亡病例中,只有12例接种过疫苗,其余未接种疫苗。
“中国是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不足。如果放松疫情防控,任由病毒扩散,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人群被感染,然后就会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的流失风险,大量患有基础疾病的弱势人群、老人、儿童和孕妇的健康将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在4月2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李斌说。
评估“动态清零”的效果是一笔大账[/s2/]
4月29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有观点认为“动态出清”政策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于这样的质疑,梁万年表示,“动态归零”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动态归零”与经济发展、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立的。
在谈到“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时,梁万年解释说,抗疫的成本和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或货币的成本和收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所以,做分析的时候,要算大账,要算整体账,要算动态账,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账。”
梁万年说,从理论上讲,抗击疫情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必须付出成本,这包括直接成本,比如在疫苗接种、避难所建设和核酸检测方面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会造成一些间接成本。比如抗疫会在一些地区限制一些人的流动,可能会造成经济影响。此外,还有无形成本。比如被隔离的人,尤其是在封闭或控制区域的人,在家里被隔离会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反过来,在计算抗疫策略和措施的效益时,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甚至无形效益。”梁万年说,中国抗击疫情以来采取的“外引内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出清”的总方针,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疫情和暴发,保护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有效避免了人均预期寿命的损失,维护了最广大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这些都是防疫直接效益的具体表现。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整体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种情况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国情,很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梁万年说。
“动态归零”也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比如远程医疗和大数据技术,有效保障了民生,保护了弱势人群。同时,通过联防联控和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公共服务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上级政府与基层社区治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梁万年说,“我认为这些也可以称为我们实施‘动态清算’带来的间接甚至无形的好处。”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完善防控措施的时间窗口。”梁万年说,“如果我们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我认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当我们具备一些相关条件的时候,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高,特别是老年人等弱势人群,各地都做好了医疗资源、隔离床位、有效药物、物资、应急机制等准备。同时,有效的药物可以被广泛使用,病毒并没有出现更糟糕或新的变异,而是更温和,感染者死亡的风险在我们的承受能力之内...利用“动态清零”留下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