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北宗村从5月3日开始一直保持动态清场状态,第一轮行动的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宗村,位于宝山区杨航镇西北部,福昌路两侧,是典型的“城中村”,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常住人口1万余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其便捷的交通成为阻断疫情在该村扩散风险的最大障碍。4月20日,宝山区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区国资委等部门41名政府官员在区领导的指挥下进驻北宗村,组成防疫工作组,实行网格化布控,强化监管问责,开展攻坚行动。
最新数据显示,宝山区首轮20个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阳性感染者比例大幅下降,从54%降至7.3%,其中15个点成功“清零”。“在实现降本增效新增长目标的基础上,当前最重要的是防止反弹,思想和行动上没有任何懈怠的余地。”北宗村村防疫工作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严格落实“提高筛查控制质量专项行动”,坚决守住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
挂图作战,格子划分,足够的人力“以快制快”
“人员复杂,地形复杂,商业业态复杂!”北宗村防疫工作组负责人用“三个复杂”来形容该村的情况。
北宗村,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455人,其中外来人口占80%以上。村里有富昌路,主干道,杨总路,还有无数条村屋之间的小巷。除了生产队的自然房,村里还有农民新村、企业车间仓库、生产合作社和一个敬老院。多样的居住形态和四通八达的道路,意味着人群聚集和流动的风险很高,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四面漏风”。
面对村庄分散的布局,工作组以房屋为单位划分了10个责任区,加上1个企业,共划分了11个小网格。选择网格负责人,负责辖区正面人员动态跟踪管理,督促各点负责人严格管理内部人员,每日进行挂图作战,不留盲区。
疫情防控任务重,每个小网格的日常核酸采样、阳性转运、查控、供应、配送都需要大量人力。“村两委班子和生产队长都是敢于担当、努力工作的人,但原来只有他们和几十个老伯伯、老妈妈志愿者,一共几百人。一万多人的工作怎么做?”为了保证足够的人力资源,区级干部工作组调来了15名警察和15名特别治安队员。此外,还为村民和企业招募了58名中青年作为联防队员。
3月26日,北宗村出现首例确诊病例,4月20日、22日、23日,阳性感染者均超过100人。为实现“速战速决”的目标,该村进一步加强了病例的筛查和检测工作,实行以核酸检测为主、抗原自检为辅的日常筛查措施。在每个小网格里,都有一个由村干部、生产队长、下沉机关干部、公安、特保队员组成的工作组,每天“扫街入户”,确保不漏,所有检查都要做到位。同时畅通“楼主-队长(责任人)-村委会”的信息反馈渠道,确保检测、结果反馈、后续审核的顺畅高效衔接。
经过几天的努力,北宗村的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防疫工作组组长看来,负责每个网格工作的主要组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放松。有一天,工作组在巡逻时,发现一个网格点损坏,没有及时修复,造成了防疫漏洞。生产队也没有落实村与村之间的巡逻时间表,忍不住发脾气。事后,网格点立即查漏补缺,严格执行管控措施。工作组的干部还专门找到生产队长打招呼。“其实制作队长也不小了,每天要处理各种脑力体力工作,真的不容易。我们也很佩服。但我们来了,既是工作组,又是督察组。面对问题,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每天进行两次街头巡逻,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每天上午9点半到11点,下午1点半到3点,在村里工作的政府干部会带队在街上巡逻。因为村里面积大,不能用脚走,很多巷子太窄,不能骑电瓶车,所以大家都骑自行车共享。“刚开始的时候,人不多。后来,我们逐渐组成了街头巡逻队。我们全程观摩交流,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了。”
检查时,重点看各网格与村屋之间的密封隔离措施是否到位、完好,检查避难场所返回人员是否留在室内。遇到在街上走来走去的人,要一一询问,确认是否是相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如果没有,你应该立即建议他们回家。另一个重要的站是检查公共厕所的锁是否完好。在“城中村”里,很多租客缺乏独立卫生间,依赖村里的公厕。为了切断这个潜在的传染源,防疫工作组暂时关闭了村里所有的公共厕所,并在第一时间调集了800个生态厕所发放给有需要的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