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抗疫的需要,很多小区、街道甚至城市都被封锁了。长期坐月子,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偶尔的独处也算是一种“释放空”,但长期的禁闭可能会带来紧张、焦虑、孤独、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没有人愿意被封锁或孤立,但在特殊时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要“苦中作乐”,做好心理建设,避免“心理红码”。
好在现在有了网络,和家人视频或者和各种群里的人聊天都没问题,多少能缓解一些孤独感。只是这种网上的“社交”也要适度,避免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引发负面情绪。同时,在网络“社交”之外给自己找点事做,多少能分散和转移注意力。
前阵子有几个朋友比较孤僻,有几个热衷于健身,于是每天在自己房间里做深蹲、平板支撑等室内项目,并把健身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搞得自己像个“女版刘畊宏”。两周后,我不仅身体没有问题,还学会了视频剪辑。还有一个插画家朋友,在隔离期间创作了几幅画。
除此之外,努力工作也是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焦虑的一种方式。现在网上办公系统已经很发达了,上班和在家或者隔离点上班真的差别不大。其实人一旦有事做,忙起来,就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我和我自己一样,从4月23日住所被封锁至今,已经有近20天没有踏出小区大门。一周前小区解封的时候,发现自己还在忙工作,根本没有空出去溜达。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也不是每个人都用各种方式缓解焦虑。如果恐惧、无助、无望、空缺失、迟钝、麻木持续一段时间,始终难以化解,应及时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不太重视精神疾病,也很忌讳看心理医生。但是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只会加重症状。特别是在抗疫的特殊时期,由于长期封闭控制,无论是被检疫对象还是防疫工作者,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更要做好心理防护,尽量避免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对此,我建议地方政府也要重视民众的心理防疫,尽可能为被封锁的社区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居民和防疫人员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抗疫工作进行到底。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涂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