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个“5.12”国际护士节,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仁济医院工作组护理部向来自其他7个省市的医疗队在上海的护理人员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私人订制”手绘感谢信和一束向日葵。感谢信正面描绘“大白”手持上海特色点心“小笼包”和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代表上海及其人民;背面写着对各省市医疗队的感谢和祝福。
“援沪国家医疗队的护士们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表现出不畏艰难险阻、甘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精神,捍卫着大上海的‘疫情’。”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俊华说,“充分体现了护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
把自己推给别人,用实际行动解决“燃眉之急”
新郭波方舱医院有来自全国300多家医疗机构的3500多名护理人员,占医疗团队的78%,守护着新郭波患者的健康。作为新中国方博方舱医院的护理部,仁济医院的护理团队除了要做好制度制定、护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统筹、患者安全保障等工作外,还要做好与外省市医疗团队的服务、保障、沟通、协调、护理工作,保障护理人员的权益,充分融合他们的理念和文化。“只有我们有了良好的服务保障,其他省市的医疗队才能更好地把这份爱传递给患者。”新博方舱医院护理部主任、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敏说。
“从世博避难所到新世博避难所,仁济医院的10个护理管理者,从管理安全、人力资源、物资保障到后勤管理等。在短短的三天里,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并保证协调一致。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陈敏说,“这个时候,大家目标一致,建立信任是我们最好的‘催化剂’。”
新博曹芳医院运营初期,为了保证外省市医疗队能够快速顺利的接手,有序运作,仁济医院护理部不仅负责全院的核酸检测,还委派了5名成员分别对接两舱,负责解决和协调舱内的相关问题。每天征求各医疗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日志。第一天就收集了待解决事项清单上的27项,彻夜不眠,第一时间解决了外省市医疗队的燃眉之急。4月10日以来,共办理332件。此外,护理部每周开展在线研讨会,分享各医疗团队管理和人文方面的经验和措施,优化标准化流程。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帮助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保障和防护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我们自然而然地建立了信任和支持。”陈敏说,“简单来说,就是和各省市的医疗团队同舟共济,共勉共进,克服困难,求同存异,加强和优化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关爱与关怀,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关怀
“‘三分治疗,七分关爱’收容所医院的护理更是如此。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服务,满足病人的生活需求,做好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新中国曹芳医院W1二区护理组长、武大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柳岩说。
在新中国方博医院W1号病房,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8岁。除了老人和孩子,还有一些耳聋、智障、认知障碍的特殊患者。“起初,治疗这些病人有一些压力,因为可能在沟通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我们湖北医疗队有经验!”柳岩说,“我们增加了这一地区的护理人员数量,并增加了查房频率。随着交流的深入,患者感受到了湖北人的热情,对我们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W1舱W3-37床是聋哑人,不精通手语,交流有障碍。他在新方博的小屋安顿下来后,环境的变化使他非常紧张和焦虑。在救助站工作人员和湖北医疗队的关心帮助下,他的身体逐渐康复。每当有医护人员查房时,总是兴奋地比心,用手语称赞。
“上海和湖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湖北第三支赴上海医疗队领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沈波说,“对于上海和上海人民,我们湖北医疗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些特殊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感谢,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提振了我们队员的信心和士气!"
此外,五一节,湖北医疗队为特殊患者送上了“定制”的节日礼物。给患者手绘具有湖北文化特色的防护服。松柏、仙鹤、黄鹤楼等元素都体现了“沪鄂情”。队员们在防护服上签名,并发出了信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祝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