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在体内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5日是中国第29个“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智慧生活健康路,科学补碘第一步”。公开报道显示,几十年来,碘盐一直是我国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途径。例如,1994年颁布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碘盐管理条例》,明确采取以长期供应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然后进一步明确食用盐的碘含量标准。2000年,中国在国家层面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降低了食用盐含碘量上限。2011年,国家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碘盐含量》,明确了食用盐的加碘水平。
人为什么会碘缺乏,碘缺乏有什么危害?碘与某些甲状腺疾病有关吗?每个人都需要补碘吗?碘过量的危害是什么?本报采访了相关专家。
为什么会“碘缺乏”?“碘缺乏病”是外界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摄入量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国家卫健委2019年5月发布的《全国饮用水碘含量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包括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碘含量偏低——全国农村水碘含量中位数为3.4微克/升,83.6%的农村水碘含量低于10.0微克/升,即使是水碘含量大于10.0微克/升的村庄,仍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官网曾刊文称,土壤地球化学和碘的生物有效性是碘缺乏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论文称,碘主要存在于海水中,岩石和沉积物中的碘含量很低,而陆地上的碘主要通过大气输送到生物圈和土壤圈。因此,土壤中的碘含量从海洋到内陆有降低的趋势。除海产品外,碘的来源与土壤中碘的供应和有效性密切相关,土壤中空的差异影响食物中碘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体碘摄入量的差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所副所长沈红梅指出,人体内储存的碘一般只够维持两到三个月,而外界获取途径有限。所以,吃碘盐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补碘方式。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12月制定颁布的《地方病防治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试行》)中,“碘缺乏病”被列为我国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方病之一。
文中提到,“碘化油丸”可作为边远、交通不便地区、食用盐(当地分散自产盐)不通过商业渠道的地区、暂时不能或不能有效供应碘盐的地区食盐加碘的辅助措施。
2018年,由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中国居民补碘指南》指出,目前,中国居民普通人群处于碘营养适宜状态,但特需人群也存在碘缺乏风险——因此,碘缺乏病防治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作。
缺碘对婴幼儿的智力影响不可逆被称为“智慧元素”的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甲状腺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产生所必需的。
"碘在胎儿和婴儿大脑发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产二科主任王兰告诉导报记者,孕20周之前,胎儿本身无法合成甲状腺激素,任何需求都取决于母体的供给。在胚胎阶段,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突触的形成。促进胶质细胞的生长和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神经元骨骼的发育等。“严重缺碘会损害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加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
从怀孕开始到2岁,是胎儿和婴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碘缺乏可导致儿童大脑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重度克汀病,表现为木僵、小、聋、哑、瘫痪等症状。《中国居民补碘指南》中提到,孕妇每天应摄入150 ~ 249微克碘,哺乳期妇女和2岁以下儿童的推荐碘摄入量不应超过100微克。
王兰指出,碘缺乏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三个因素有关:碘缺乏的严重程度、碘缺乏的时期和持续时间、个体对碘缺乏的反应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胎儿发育过程中碘缺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和运动发育受损),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虽然及时治疗可以减少出生后甲减的影响,但孕期甲减的后遗症会持续终生,尤其是妊娠早期。”
“我们医院缺碘的不多。主要原因是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大部分地区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重庆也是食用碘盐的地区。同时,我院对所有孕妇和早孕妇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甲减,及时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不需要额外补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