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毒要避免哪些误区?疾控专家详解
长江日报讯(记者叶舞通讯员韩旭王敏)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定期家庭消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蔬菜水果需要消毒吗?回家要不要给衣服消毒?疾控专家带你看看家庭消毒应该避免哪些误区。
■给蔬菜水果喷洒消毒剂?
通常情况下,购买的果蔬包装可以消毒,但果蔬本身只需要清洗即可。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以免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如果确实有消毒的需要,可以凭正规渠道购买果蔬的记录使用消毒液。按说明书推荐浓度浸泡10至30分钟后,用流动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往人体和衣服上喷消毒液?
一般来说,大衣不太可能携带新冠肺炎。当低风险地区的居民回到家中时,他们换下的衣服可以挂在通风处。用化学消毒剂直接喷洒人体,一方面会对人造成刺激和伤害,另一方面因为喷洒时间太短,喷洒量太少,达不到消毒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回家后洗手并穿上干净的衣服。
■消毒液浓度越高越好?
使用的消毒剂应根据使用说明书中相应对象的浓度正确配置。消毒液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高浓度的消毒剂通常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副作用,清除残渣的工作量也会更大。
■室内使用加湿器进行“预防性空气体消毒”?
一方面,消毒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人容易被消毒剂伤害,比如呼吸道刺激、烧伤、过敏等。给房间消毒,保持通风。
●家庭和办公场所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清洁第一,消毒第二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做好环境清洁,对确实存在风险的环节和物体进行消毒工作。消毒应在清洁的前提下进行。
◎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原则。
应优先考虑包括开窗通风、机械通风、加热煮沸和日晒在内的消毒方法。
◎预防性消毒与随时消毒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物品、电梯、扶手、厕所等的日常消毒。,一天一到两次。如有污染,随时进行消毒,随时洗手。
◎消毒强度与风险水平一致的原则
对于经常接触的物品,消毒频率可以高一些,对于污染严重的物品,可以适当增加消毒浓度和消毒时间。
◎消毒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原则
不仅要防止病原体感染,还要防止消毒剂对人的刺激和伤害。
选稿: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