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力努·哈力木拉提,哈萨克族,复旦大学学生处教师。3月23日,她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来到延吉街道内江新村姐姐家。她原本计划待三天,然后返回校园。她万万没有想到,因为突然的封闭管理,她在这个陌生的小区待了一个多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站在了老式社区的防疫第一线。
协助新秘书组建“新力量”
被困在姐姐家的哈利努曾自责自己没能和同事并肩作战,没能和同学一起抗击疫情。但是,压抑的心情很快就被充实而忙碌的志愿者工作驱散了。3月底,哈利奴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第一时间通过先锋上海表明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主动联系社区报到。同时,她申请加入了内江新村的志愿者队伍,开始参与社区药学服务的相关工作。
4月,疫情在社区扩散,内江新村陆续出现阳性病例。小区居委会被“扫地出门”,居委会工作人员全部被隔离。这也意味着内江新村的疫情防控几乎停止,防疫形势变得严峻。此时,内江新村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刚刚上任,哈力努开始承担起“助手”的角色。她主动与新书记沟通,及时汇报自己了解的新村情况,并提出建议。原来居委会干部启动的楼领导工作模式运行缓慢,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防疫工作。新书记急需调动一切力量。哈利努积极配合,迅速召集了一批由社区青年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内江新村的这支“新生力量”是哈利奴用两天时间成功建立的。她通过网络问卷招聘,然后电话沟通,微信确认,确保收集的信息真实可靠。最后,一份45名志愿者的名单交给了秘书。在老龄化严重的内江新村,这些年轻力量的聚合对社区的疫情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被分到了门卫、快递、巡逻消毒、配药保障四个组。Halinu帮助分发快递,分发材料,统计抗原结果。工作分配偶尔会有冲突。作为团队的“创始人”,她成了各方协调的支点。大家总会想到找她反馈。
正是这支快速集结的队伍,保证了防疫工作重回正轨,阻断了疫情在社区的进一步蔓延。
网上流行“小灵通”消除猜疑,凝聚人心
在内江新村期间,哈利奴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一起合力抗击疫情,并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她的微信加了70多个社区居民,前后加入了15个群聊,组织了社区第一次团购,带头参加了几个志愿者工作群。许多居民在微信上向她表示感谢,年长的阿姨和叔叔们不时问候...社区里的居民称她为“努努老师”。
这些温暖的问候,让这个复旦“外援”在陌生的社区逐渐找到了归属感,哈利奴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疫情爆发后,在哈利奴和她姐姐居住的地区,37栋楼中有6栋之多,每天越来越多的阳性病例在居民中传播恐慌。为此,内江新村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提出,防疫信息必须每天上报,让大家有安全感。哈努自愿承担这项工作。从4月20日开始,她每天编辑“新村小灵通”的长文图文,定期发布在新村的微信群里。新村确诊病例数、核酸检测结果、走廊消毒安排、物资发放安排、垃圾处理安排等。这些疫情期间居民最关心的事情,每天都会以疫情通报的形式出现在“新村小灵通”的头条。及时有效的信息会让之前的猜疑、抱怨甚至不满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新村小灵通”的发布得到了新村党总支和居委会的全力支持。他们每天向哈利奴提供最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她逐渐将志愿者的故事、善举的贡献和楼里发生的新鲜事融入“新村小灵通”。为此,哈利奴还组建了小灵通的编辑团队,并招募了4名成员加入,分别负责不同版块的内容编排、编译和整体排版。于是,长篇图文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丰富,各种温暖人心、鼓舞士气的新村好人好事被传播开来。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种温暖和力量鼓舞了所有人,也让哈利奴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临时“外援”成“主力”回学校继续战斗
哈努不是内江新村的“原住民”。她姐姐家在小区8号楼,邻居对姐妹俩都不熟。经过这次疫情,哈利奴已经成为大楼的绝对“主力”。老邻居都知道这个住在五楼的复旦努努老师“优秀”!
除了担任社区志愿者,Halinu还是封闭期间8号楼建筑自治的负责人。一开始,她协助楼领导的阿姨及时在楼领导的微信群里发布各种重要公告信息。很快,她在楼里做起了公益团购,集资买了30瓶84消毒液作为楼道消毒的公共物品;与此同时,哈利奴召集楼上楼下的十几个年轻朋友,他们分时段、分楼层完成楼道消毒,确保楼内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