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时期,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对以医院为家的感受可能更深。两个月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下,团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脑癌复发,二次脑外科挑战“禁区”[S2/]
5月初,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香带了两名患者来门诊随访。30岁的小红和53岁的陆阿姨都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之前都接受过手术。
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瘤中病理级别最高的。肿瘤往往血供丰富,浸润脑实质,就像树根扎进了大地的枝干。它极具侵袭性,复发率和死亡率高。
近日,肖红在核磁共振复查时发现病灶后部有新的结节,提示肿瘤复发转移。陆阿姨是第二次肿瘤复发了。尽管她在每次手术中都被完全切除,但脑岛的高度恶性胶质母细胞瘤仍然没有放过她。
二次颅脑手术难度极大,正常解剖结构丧失,犹如瞎子摸象,但医学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
陈菊香立即召集留院的科室骨干,进行病例讨论,一对一仔细评估病人病情,精心制定手术方案。
五一期间,成功进行了两次手术。陈菊香团队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器近距离检测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同时在显微镜下清晰地“透视”不透明组织,详细探索肿瘤边界。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分别在6小时和7小时内完成了两次手术,一举切除了肿瘤。
陈菊香介绍,十几年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0到15个月。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团队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达20个月以上,总体延长了50%以上。两个病人都存活了4年多。我们团队的目标是把它变成一种慢性疾病,让患有胶母的患者能够长期存活。
等核酸结果来不及了!做保护性紧急手术
拯救生命刻不容缓。在医院里,经常上演“生死时速”。5月3日晚上10点左右,随着刺耳的汽笛声,一辆120救护车停在了长海医院急诊门口。
患者朱阿姨是从崇明转来的。3日晚,她骑电动车时不慎摔倒,头部着地,意识逐渐不清。医院紧急CT检查发现严重脑挫裂伤,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大面积出血,颅骨、肋骨、锁骨多处骨折。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危险,建议转院抢救。
到了医院,朱阿姨的病情并不乐观。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韩国生说,患者GCS昏迷评分很低,颅内多发血肿占据位置,中线偏位。脑疝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即开颅手术。
等核酸结果都来不及了!陈菊香立即穿着三级防护服,进入手术室。在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配合下,她为朱阿姨进行了急诊手术。直到凌晨4点多手术完成,朱阿姨才转危为安。
医疗和生活护理一起,医疗患者一起克服困难[/s2/]
疫情以来,在每周一次的交接班会上,陈菊香总是要求科室的医护人员加强对重症、老年、无人陪伴等特殊患者的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神经外科的病房里,有一位63岁的患者,刚刚接受了颅内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年龄偏大,自身抵抗力较低,术后出现中枢系统感染和坠肺炎,体温徘徊在39度左右。
陈菊香安抚家属情绪,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并安排医护为患者放置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随后为患者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NICU没有家庭,医疗和生活护理全靠护士。病人的痰很浓。护士每天做4-6次雾化吸入,然后及时吸出稀释的痰液,帮助肺部炎症消退。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下,患者终于从持续高热中恢复,感染得到控制。两周后,患者意识清醒,逐渐生活自理。
“神经外科温暖、和谐、团结、活泼的氛围让我们倍感温暖。祝长海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出院后,患者的儿子王先生发来感谢信,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尽的感激。
“在这段困难时期,医护和患者共同努力,互相温暖,互相帮助。我相信,疫情结束,春花会开。”陈菊香说。
作者:李
编辑:李
编辑:范立平
作者:李晨琰 冯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