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徐家汇南丹居委会有这样一群驻点志愿者。他们快速果断,有军人般的执行力。都是“多面手”,一个人可以扮演卸货、扫码、守小兰、杀大白等多种角色。经常看到他们骑着小电驴在小区巡逻,引得居民驻足。那天不知道是谁突然叫“飞虎队”!这种亲切的称呼一直延续着。
领先一步,任务就完成了
南丹社区2421户,是徐家汇街道典型的“大户”。平时很难管理,遇到发放物资这种事情,居委会干部更是难免担心。“每次分发物资时,我既高兴又害怕,”南丹居委会副书记马小燕笑着说。“我很高兴居民们听到物资都笑了,但我怕分发物资真的很累。”最夸张的一天,三四批物资到了,马小燕和其他居委会干部就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卸货搬运,几乎成了“门神”。
幸运的是在飞虎队的帮助下。任务发出后不久,队员们立即开着电瓶车和私家车投入战斗。每辆车“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迅速把物资分发到每个门口。最好的一辆“超级机车”甚至装了8个大包。“他们甚至比我更清楚每栋楼应该放多少物资。”马小燕自豪地说,“拆下来的泡沫箱‘飞虎队’会收拾整齐通知环卫来收,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集体荣誉感很强。”
“飞虎队”的速度,有时候就是畅通医疗渠道的“生死时速”。有一次,小区的一个楼领导生病了。从邻居的话来看,马小燕立即拨打了120就医,但在他之前还有50多人在排队。担心耽误病情,马小燕拨通了飞虎队队员的电话。一句“等”字都没说,队员们开着车,互相陪伴着,马上出发带楼领导去医院。事实证明,正是居委会干部和“飞虎队”的接力医疗,救了楼领导一命。“医生说是脑出血。幸好被及时送到了医院。现在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了。”谈起这件事,马小燕仍然心有余悸。
勇敢的人有自己的“抗体”
勇敢无畏,就对得起“飞虎队”的名号。小区里有一位89岁的老先生,前几天确诊为阳性病例,需要转院。当天,居委会干部给他送饭的时候,明显感觉他状态不好,意识有点模糊,走路容易摔倒,需要有人把他背下楼。听到这里,飞虎队的一个大志愿者主动要求冲进去。他没有想到老人大小便失禁有异味,给他穿好衣服,抬出去了。当晚10时许,在街道、居委会和志愿者的全力配合下,他被成功闭环转运至医院。“因为是正面案例,所以大部分人进门都会有一些顾虑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居委会的干部是有责任的,但是普通人也不容易。”马小燕回忆说,“后来,我感谢了他。他开玩笑说,他很幸运在三月底之前“暴露在阳光下”。他是‘自带抗体’,什么都不怕!”
“军”里有爱,爱满南丹
军人认真又温柔,飞虎队成员也不例外。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膝下无子,亲戚都在国外。老人病了,活动受限。我妻子也患有抑郁症。两个人的生活状况,让居委会干部和“飞虎队”志愿者们一直忧心忡忡。通常,送餐结束后,志愿者会留下来与老人交谈。他们还将帮助老年人定期与国外的亲戚进行视频联系。“亲戚们说这些志愿者赞不绝口,”马小燕说。“他们把这对老夫妻当爷爷奶奶了!”
转眼间,距离封闭已经两个多月了,南丹居委会的干部已经两个月没有见到家属了。平日里努力工作,不求回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我不想遇到一些令人惊讶的“小浪漫”。今年5月20日,“飞虎队”成员用试管摆出了“南丹社区520”的字样,温暖了那些回不了家的人的心。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你对它很失望,但突然你的灵魂被软弱而固执的爱治愈了。“我很感动,”马小燕直言不讳地说。“飞虎队总是让我们的居民干部眼前一亮。"
到目前为止,“飞虎队”与南丹居委会结下了两个多月的革命友谊。临近复产,队员们又投入到了核酸点常态化的新任务中,将从扫码员转型为采样器,继续以另一种身份为人民服务。就像马小燕说的,“飞虎队在这里很让人放心。”
作者:王洁敏 选稿:施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