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在青春)10年行程20万公里,把青春奉献给公益事业的沧州“格格”
众信。本报沧州6月5日电(记者王天一)“这笔钱不能再拖了,要尽快转到需要的人手中。”5日上午,在河北沧州献县的一家火锅店里,刘慧敏坐在餐桌前,写着捐款的相关材料。在她的脖子上,手术后留下的疤痕仍然清晰可见。
2019年11月,为了给80多名贫困儿童发放助学款,刘慧敏从天津返回献县途中遭遇严重车祸,造成多人受伤,11根肋骨骨折。在医院昏迷十多天后,她得知事故发生后,很多爱心人士为她筹集了手术费。短短几个小时,她就为手术筹集了5万多元。天津当地的公益组织也为她开设了账户,接受社会捐款。石家庄、秦皇岛的陌生人从几百公里外赶来探望,她的病房里摆满了鲜花。
更让她感动的是,所有她资助过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格格姐姐”祈祷。
“2013年我认识了很多孩子。当时他们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外号叫‘刘格格’。”刘慧敏说,从那以后,山里的孩子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都习惯叫她“格格”。
在做慈善之前,刘慧敏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1989年,出生不久的刘慧敏被沧州市献县南河头乡南刘庄村的一位农民收养。因为家里穷,初中没读完,她就辍学去了天津打工。
在天津一家发廊当了几年学徒后,勤奋好学的刘慧敏当上了店长,工资也逐渐涨到了4000多元。
2012年底,一则关于贵州山区贫困儿童的新闻引起了刘慧敏的关注。
“我没想过。还有这么难的地方。”刘慧敏说她从未出过城,想去看看。因为平时没有假期,她买了一张除夕的飞机票飞往贵州。
几经周折,当她来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一个山村时,已是大年初二。“没有过年的气氛,房屋破旧,街道冷清,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不太合脚的鞋子上的洞挨着洞,脚冻得又红又肿。”刘慧敏回忆说,她从孩子们浓重的方言中隐约听出,他们都是留守儿童。
从贵州回来后,刘慧敏的心里很不安。“小孩子的小脚总是在我眼前晃。我想帮助他们,哪怕我只是一个打工妹。”刘慧敏说,2013年3月,她联系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上郑镇双联小学的校长,得知那里175名学生的童鞋大部分都坏了,于是她利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去市场买鞋。到了5月,她终于买够了175双新鞋,邮寄给孩子们。
“校长给我拍照,看着孩子们穿上新鞋后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都融化了。”刘慧敏说她决定去学校看看她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2013年5月底,刘慧敏带着几千元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玩具来到双联小学。在那里的十多天里,她不断地走访学生的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有的孩子家离学校很远,要走三四个小时,爬几个山头才能到学校。有的孩子的新鞋两三个月就磨破了。”刘慧敏说,从贵州回来后,她用几笔积蓄给双联小学的孩子们和老师买了一双新鞋。
作为一名“打工妹”,刘慧敏对贵州学生的无私贡献被贵州媒体报道,天津媒体多次采访她。慈善女孩“刘格格”的名字逐渐被大家所知,很多爱心人士找到她,希望通过她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
“大家转给我的每一笔钱,我都认真记下来,用到哪里我都会反馈。”刘慧敏说,在随后的几年里,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业余时间,实施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和山区学校的捐赠,就像一个邮递员,一遍又一遍地传递着自己的爱心。
随着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刘慧敏开始“牵线搭桥”,让爱心人士和贫困学生实现“一对一”资助。除了偏远山区,资助对象还包括沧州的一些贫困学生。
几年来,刘慧敏的足迹遍布黔、青、湘、川等省份。越来越多的爱开始在她身上聚集,然后温暖了更多可怜的孩子。
2019年11月遭遇车祸的刘慧敏在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直到春节前夕才勉强出院。但出院没几天,她就拿着新衣服和糖果,一件一件,送到当地贫困学生手中。
“这几年每年都给孩子寄,不想让他们失望。”刘慧敏说。
车祸造成的创伤使她无法在天津工作。2020年9月,她在老家献县开了一家火锅店。开店之初,在店内显眼的地方摆放了一个“爱心募捐箱”。“每卖出一单火锅,我都会拿出10块钱,放进爱心盒子里。来店里的顾客如果喜欢也可以随意放进去。”刘慧敏说,这些慈善捐款也用于帮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