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6月8日电(记者陈静)记者8日获悉,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路顺教授带领的团队,已陆续完成多项肺癌靶向和免疫药物的临床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他们发现,与第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相比,中国自主研发的肺癌靶向药物“阿梅替尼”可降低患者疾病进展风险60%以上。研究团队还成功探索出新的检测指标,帮助肺癌的免疫治疗。据了解,2020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肺癌靶向药物阿梅替尼获批上市,打破了我国晚期肺癌治疗耐药后只能依赖一种进口药物的窘境。自此,阿米替尼被纳入医保,惠及更多中国患者。路顺教授的团队努力工作,带领全国40多家单位,开展了AENEAS研究,评估作为一线治疗的阿莫替尼的疗效。“这项研究的结果可以更好地代表中国患者的利益,对整个亚洲人群的治疗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首席研究员、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蹇宏说。
结果显示,在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中,与第一代靶向药物相比,“吉非替尼”和“美利替尼”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从9.9个月延长至19.3个月,并降低62%的疾病进展风险。结果表明,阿米替尼可显著降低脑转移和L858R突变中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且在较长的有效治疗期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
结果显示,脑转移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从8.2个月(吉非替尼)增加到15.3个月(美利替尼)。亚种突变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明显延长:对于L858R突变亚组的研究,无进展生存期(PFS)也从8.3个月(吉非替尼)增加到13.4个月(美利替尼)。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官方期刊)上,并被美国主流媒体报道。
路顺教授8日对记者说:“临床研究要从临床的角度寻找问题和思路,科研成果最终要为临床和患者服务。”他领导的两项临床研究取得最新进展。临床研究之一,局灶性肺癌的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关键指标。
据了解,“揭示新辅助免疫疗法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是一个国际难题。路顺教授告诉记者,临床上,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用PD-L1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但实际上,仅靠这种预测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探索和分析了一种基于同源重组缺陷(HRD)的基因检测方法。结果表明,HRD检测可进一步揭示和预测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可作为免疫治疗中PD-L1检测的有力辅助生物标志物。
该结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免疫的临床决策和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指标,可以使医生在制定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时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也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路顺教授团队和吴一龙教授团队证实,靶向药物洛拉蒂尼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后线治疗中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疗效。基于该研究成果,洛拉蒂尼于今年4月在国内成功获批上市,为更多肺癌患者创造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机会,成为晚期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据悉,路顺团队的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血液学与肿瘤学杂志》和《胸科肿瘤学杂志》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