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与脱下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见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华山医院宝山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保洁志愿者张阿姨写在手机里的感谢信。在ICU工作了10多天,张阿姨深有感触。当她工作的时候,她经常热泪盈眶。每次脱下防护服,她都在手机备忘录里默默记下几个字。
很多队员都不知道,张阿姨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开始工作,是为了队员进病房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卫生环境。她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敬意。
在边毅和团队的努力下,患者转危为安。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60岁的金大妈和老伴蒋先生不幸感染了病毒,被送往华山医院宝山医院救治。第三批援沪医疗组组长、同济医院边毅医生在全院查房时发现,老蒋的病情比较特殊:当时老蒋处于昏迷状态,咳痰不畅,呼吸衰竭,身体右侧运动障碍。他随时可能心脏骤停,有生命危险。家人觉得绝望要放弃,但边毅从武汉的经历中觉得还有一线希望。
在边毅的耐心解释和劝说下,金阿姨终于同意将妻子转入武汉援沪医疗队负责的ICU。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精心治疗,老蒋成功从呼吸机拔管,右侧肢体偏瘫明显好转,呼吸也越来越顺畅。
“当时我很绝望,很担心他会吃亏。现在看到他恢复得这么好,真的很感谢武汉的这群医护人员。”金阿姨对妻子的生活充满感激。核酸转阴后,金阿姨也加入了病房志愿者的队伍,负责为患者分发饭菜。“武汉人真棒!让我也贡献一点力量吧。”
“等上海准备好了,一定再来。”
湖北第三批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熊杰说,这支134人的医疗队有100名护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有的是新手爸爸,宝宝才几个月大;有的才工作3年,还是被家人宠爱的“小公举”。但是到了“战场”,每个人都可以独善其身。
熊杰感叹:援沪期间,偶尔有队员情绪低落,但没有人在领队面前哭,没有人说家里的困难,没有人提出要先回去。这支年轻的队伍一直保持着凝聚力和战斗力!
张勤坐在供应品上吃生日面条。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医疗队的护士张勤在他30岁生日那天接到组长的通知,要求在住院室开会。但我一开门,就看到了走廊里的医疗队员。大家用口罩和浴球做了一个花束,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张勤愣住了。大家都拉着她说生日快乐,给她唱生日歌。她坐在走廊里有防护服的箱子上,吃完了长寿面。
朱伟回忆说,在援沪期间,这样的集体生日有很多。他们还一起度过了劳动节、青年节、护士节、端午节……用各种方式互相温暖和激励。
在上海生活期间,很多球员因为不习惯吃饭而体重下降。上海的援助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他们终于要回家了。除了陪陪家人,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很多队员都说:“等上海好点了,一定再来。”
作者:许明 汪鹏翀 汪伟秋 刘轶琳 选稿:李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