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在基层工作。一年冬天,已经很晚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被带去看病,脸色苍白。实验室检查显示他严重贫血,需要立即补充血液。当时唯一能救孩子的方法就是输血,而且是AB型。当时没有很好的采血组织和血液供应。我该怎么办?我想起爱人是AB型,就叫她上来检查献血,终于孩子转危为安。从这件事,我觉得输血很重要,我觉得我一定要做一名无偿献血的志愿者。”
说起与献血结缘的过程,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朱至今记忆犹新。1998年开始献血,至今已坚持24年,捐献全血和血小板约56次。
朱的故事里有太多“救死扶伤的医生”和“长期无偿献血者”的场景。
朱回忆说,以前献血后名字都写在输血袋上。手术过程中需要验血,核对输血和病人的名字。
有一次朱给的一个病人做手术,就用了他自己的血。护士怀疑这个“朱”是不是我们的主任。后来病人手术后恢复得很好。临行前,她送来一面锦旗,感谢朱“你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用鲜血救了我的命”。
为了保证血液质量,朱常年不抽烟不喝酒,饮食健康,身体状况良好。跑个三五公里没问题。身边的人经常说他走路像个年轻人。
“送人玫瑰,手里留余香,感觉真好。”朱对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