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河南省洛阳市的于先生向本报(www.thepaper.cn)反映,3月底,他10岁的儿子小宇(化名)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被确诊为隐睾,并接受了“双侧隐睾下行固定术”手术;术后发现左侧睾丸密度不均,血供极其稀疏。第一次诊断睾丸扭转后,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但经过两次手术,小鱼左侧睾丸的血供仍未恢复,体积明显缩小。
于先生向记者提供了两份住院病历原件、出院诊断证明和相关录音。他认为,在两次治疗过程中,医院存在诊疗错误,术前故意隐瞒手术方法,要求医院和涉事医生承担相应责任。
6月22日下午,本报致电河南省人民医院医患办,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告知相关情况,需要向医院宣传部门反馈。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医院宣传部仍未回电。
河南省卫健委信访办工作人员表示,知道于先生反馈的情况,建议他申请行政调解,或者通过医疗事故鉴定确定医院和涉事医生是否构成医疗过错,或者向法院起诉。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此事已上报并与涉事医院沟通,已责成涉事医院妥善处理。
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两次手术后由于一个睾丸供血不足而萎缩
3月中旬,于先生发现儿子的睾丸不在阴囊内。先是带着孩子去洛阳当地两家医院检查。彩超结果显示“双侧睾丸发育不全”、“双侧腹股沟低回声伴右侧点状钙化”等。于先生随后把孩子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
3月24日,小宇被确诊为“隐睾”,并于当日入住该院泌尿外科一病房。3月31日,在全麻下接受了“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由刘主任医师负责。根据“手术记录”和于先生提供的照片,小鱼的左右腹股沟部位的斜切口分别为4厘米和3厘米。阴囊切口两侧约2cm。
于先生向本报提供的两份住院病历及出院诊断证明原件。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公开资料显示,“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之一。对于隐睾,有专家指出,一年半前是最佳的手术预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可能出现生殖功能下降、癌变概率增加或睾丸扭转的风险。
于先生说,手术后的第二天,医生鼓励小雨下床走路。第三天让他办理出院手续,回洛阳老家。仅仅过了4天,因为左侧腹股沟切口感染,小鱼被送到洛阳当地医院治疗。没想到的是,小宇在这家医院的两份彩超报告分别显示,其左侧睾丸血流减少钙化,血流稀疏钙化,左侧睾丸无明显出血信号。
4月18日凌晨,于先生连夜开车将小鱼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是“睾丸扭转?”为初步诊断,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手术,相关病程记录显示,发现小鱼左侧睾丸“无扭转,睾丸及精索水肿,质略硬”。术后诊断为“睾丸炎、精索炎”,手术者也是刘主任医师。
18日下午,在老公的要求下,小玉被转到了我们医院的小儿外科病房。两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侧睾丸内血流极其稀疏,体积缩小。5月3日,小雨出院。“出院诊断”提示左侧睾丸“回声不均,血供极其稀疏;双侧阴囊壁软组织肿胀;伤口愈合不良。”目前,小宇已经休学在家休养,身体状况总体稳定,但经常感觉乏力,部分肝功能指标持续上升,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和睾丸。
家属查询及医院回应
于先生说,小宇被转到小儿外科病房后,他向医院的医患办公室投诉,但没有得到答复。5月12日,于先生打电话给医院所在地郑州市金水区卫生委员会汇报情况。当天下午,他接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医患办工作人员的回电。
于先生:提供了两份住院病历、出院诊断证明等原件及相关录音资料。,认为在两次治疗过程中,河南省人民医院及涉案医生存在误诊误治、术前故意隐瞒手术方法等行为。,并要求医院和涉事医生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承担相应责任。
于先生质疑为什么小玉在两次就诊后被送入成人泌尿外科,而不是小儿外科。目前国内对于隐睾多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等手术方法,创伤小,成功率高。在该院小儿外科已有先进“单孔腹腔镜”的前提下,为何该科医生仍安排传统开放手术?
对此,医院医患办工作人员在电话录音中表示,睾丸下降手术最专业的是小儿泌尿外科,泌尿外科最接近小儿泌尿外科而不是小儿外科,所以泌尿外科接诊病人没有问题。对于手术方式,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术前告知已经写明采用腹腔镜作为其他手术方式,家属签字意味着默认同意这种手术方式;另一方面,医生怀疑患者的双侧隐睾是游离睾丸的形式,所以不选择腹腔镜作为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