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医务人员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络名人,通过直播带货。但由于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隐藏法律风险,医生直播现象争议较大。近日,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下发通知,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和身份带货直播。医生直播是否应该“献身公益”,成为医疗系统的热门话题。专家表示,医生在做网络直播时,应优先考虑健康和公益科普。
对于医生直播,尤其是带货直播,首先需要加强管理。医疗有公益属性,但带货有很强的盈利属性。医生带货直播,盈利属性必然影响公益属性。另外,人们在医生直播间购物时,更看重医生的专业背景,这体现了对医生的信任。但医生的直播一旦涉及假货,必然会对医生的形象和医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更何况医生带的商品大多是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特殊商品。除了“赚钱”,他们还可能“杀人”,社会危害不容忽视。
但仅靠严格管控很难阻止医生带货直播。公开叫卖好管理,暗示推荐防不胜防;直销容易被察觉,间接引流或者变相广告不容易被发现。医生的话里带着一点“风向”,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此前有视频平台收回医生账号携带权,但涉事医生的实名认证账号正在向“小号”引流,并在“小号”上携带商品,试图绕过监管。这说明严格管理也有局限性和困难。严格的管理也需要丰富的手段,需要巧妙细致的管理。
医生的直播不仅要严格把关,更要值得热爱。《医师法》赋予医师宣传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的义务。此外,院外患者的随访和指导也是诊疗的重要环节。与传统的发传单、贴报纸、入户走访、电话随访、集中讲座等方式相比,科普宣传和健康指导的直播更高效、互动性更强、影响力更大。前不久,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公益直播,吸引了上万人观看。事实再次证明,网络直播在健康指导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关心医生的直播,是珍惜这种不可替代的宣传和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爱的关键是给医生一些适当的激励。虽然有很多敬业的医生,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医生搞直播不能“白忙活”。敬业不长久是必然的,有些医生甚至会想出迂回的招数,走邪路。应将医生直播的工作量纳入绩效,将医生直播取得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决定因素,甚至设立奖励基金,按照金额对医生直播进行奖励,让医生在直播间的工作中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调动医生参与的积极性。
医生直播的利弊非常突出,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对于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新生事物,严格的控制和热爱是不可或缺的。用爱心拓宽疏通医患沟通、健康科普的正道,用严格管理堵住直播、送货等旁门左道。双方共同努力,让医生直播进入正确的发展道路,驶向利民便民的目的地。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