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工作到11点结束,工人们找地方吃了午饭,下午两点继续上工。一名在山东一工地做着同样工作的建筑工人录下了自己工作时的视频,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只有同行能体会其中的辛酸”。
2012年,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等联合下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37-40摄氏度时,全天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35-37摄氏度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在一些地方,这样的措施还在不断改进。今年7月,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做好住建系统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日最高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时,11点-15点严禁室外露天作业。有条件的应搭设凉棚、饮水点,备有足够的饮用水、凉茶及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针对一线环卫工人,高温天气期间采取避高温错时工作制,配套环卫工人休息屋,配置必要的生活服务用品和药品,主动协调公共机构、爱心商家开设环卫工人“爱心服务点”,让环卫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就近休息、避暑。同时加强高温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向作业人员普及高温中暑急救等医学常识和应对措施。
一些高温安全防护措施也在各地悄然进行。在浙江,嘉兴海关规定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不能超过两小时,并配备降温马甲、腰挂风扇、藿香正气水等。湖北宜昌,部分公交车变身流动“纳凉车”,城建工人和户外工作者都可以上车免费避暑。江西南昌,为防止医务人员中暑,室外核酸采样人员的防护服换成一次性隔离衣,采样人员一小时换岗,并把制冷机、风扇、冰块放在医务人员周围帮助降温。武汉开放1500多处社区纳凉点,还有商超、地铁站、防空洞等场所提供纳凉服务。
王建禄倒下的那一天,西安最高气温34摄氏度,并未达到规定的必须停止户外作业或采取措施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的标准。他的工友们说,他们对高温下的工作习以为常。有冰箱的工地,他们早晨带着两瓶1.5升的冰水上工,有的工地会摆着几台电扇,发藿香正气水。他们说,“今年得更拼”“今年还开着的项目都加班加点赶工期。”他们因为王建禄的离世才第一次听说“热射病”,知道严重中暑是会死人的。王建禄生前接到的最后一个电话在5日下午6点21分,对方问他第二天能不能去干活。王建禄在回答时有些口齿不清。
当天一起出活儿的工友没注意王建禄有哪些异常,监控录像留下了他生命最后的几个片段:等着结算工钱的王建禄独自走到马路对面,靠着一辆白色汽车,坐在自己的工具包上。包里除了干活用的工具,还有几件干净衣服,以往下工,他习惯换上干净衣服再回家。女儿说,他是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把座位或者别人蹭脏了。
那一天,通过微信收款码,他收到了当天的工钱260元。
王建禄跟着工友们一起走,但他逐渐掉队了,只剩他一个人。再后来,他晕倒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附近的十字路口。
在西安工作的外甥是第一个到达医院的家属。据他讲述,王建禄送到医院时体温是43摄氏度。一份来自医院的记录显示,死亡诊断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热射病,7月6日2时10分宣告临床死亡。
7月17日,工地负责方与他们达成协议,工地方面负担王建禄的丧葬费并给予工亡赔偿。
王建禄的女儿刚过而立之年,她要担起父亲走后的许多事。按老家的习俗,父亲的遗物都要烧掉。她之前给父亲买的新衣服王建禄还没怎么穿过。
她记得自己结婚前,和爱人张罗着给父亲买套西服。他们在街上转了很久,王建禄都嫌贵。最后,他同意买一套蓝色的运动装,因为出去干活也能穿。婚礼上,少言寡语的他还是没有发言。女儿不知道,爸爸临走前是否有话要留给自己。
王建禄的儿子哽咽道,自己在2015年第一次考上大学,为了尽早挣钱补贴家用,选择退学去打工,父亲嘴上没说什么,但一直不高兴。“我知道我爸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读书。”去年8月,他回到学校复读,这次高考是镇上的第一名,将在9月读大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