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时心蕊一家而言,捐献至亲遗体的有用器官去救治他人,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
最终让他们突破情感上的不舍,坚定捐献意愿的恰恰是有关部门、亲朋好友以及陌生人在时心蕊生病期间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正是人世间的爱和温暖让时心蕊一家做出这个最艰难的决定。而捐献器官的大爱,把生的希望传递下去,势必也会温暖更多人。可以说,一切都源于爱,又都为了爱。
善意带动善意,爱心连着爱心,就此扩散传播下去,正是器官捐献让人尊重和敬仰的原因所在。3年前,本报率先报道,热爱篮球的16岁少年叶沙去世后,捐出了全身器官。为了延续叶沙的篮球梦想,接受他器官的5名受助者组成了一支篮球队——“一个人的球队”(该报道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参与公益事业。
一个多月前,“一个人的球队”中的成员周海不幸去世。临终前,他也选择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这份大爱延续下去。生命无垠,大爱永恒!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也就没有那些被病魔摧残的患者后续生命的再次绽放。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像时心蕊一样的人,选择在生命的尽头捐出器官,帮助他人延续生命、恢复健康。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我国已有登记志愿者4857555人,已实现捐献40646人,捐献器官122454个。感恩如时心蕊一样的捐赠者,也致敬那些让这个队伍不断壮大的志愿者。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据报道,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但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2万例。如何为那些苦苦等待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需要更多人像时心蕊那样,自愿加入器官捐献行列,将爱与希望接续下去,传递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