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受访群众反映,这种制造“容貌焦虑”的广告无处不在。
“六月底,我就经常在网上看见一些医美机构打出和暑期档、毕业季有关的营销活动,有的甚至喊出了‘毕业季、整容季’的口号。”北京市民朱晓丹告诉记者,她在浏览网页时还经常看到牙齿矫正广告,比如“××整牙人必看,暑期特惠来了”“换头式整牙”“最佳正畸是几岁,错过还有救吗”等,“越看越焦虑,也越想尽快矫正”。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建议,青少年应当调整自己对美的认知,正确认识美,充分意识到人的魅力最终来源并不是美貌,而应该努力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
医美机构贩卖焦虑,利用话术刺激消费
究竟是谁在贩卖“容貌焦虑”?
有业内分析,受商业利益驱动,一种简单粗暴的心理暗示正随着各类网络推文,推送给渴望变美的年轻人群:首先,制造“容貌焦虑”,以“单一审美”推翻“各美其美”,刺激整容消费。其次,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作不当关联,以“用半年工资改变自己,漂亮了每一分钟都是运气”等推文,在年轻人中实现“整形种草”。
为了进一步了解医美机构的营销策略,记者以“希望成为合伙人”为由添加了深圳某整形医院的负责人孙女士。在其朋友圈内,各类贩卖“容貌焦虑”的话术让人眼花缭乱,如“好额头七分财,不富也镇宅”“一面好相,十年好运”“好看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有更多机会”等,通通是将能力、人格、财富、运气与容貌联系在一起。
“合伙人的系统管理费是1980元,享受团队线下培训,包括来院对接流程、谈单技巧、咨询配合、助理交接、避坑指南、专业知识等,团队会协助成交。”据孙女士介绍,团队会给大家教授这些营销话术,合伙人可获取一对一线上引流、获取精准粉丝的课程,学习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推广的方法。
在记者对一些医美培训机构的调查中发现,营销都是培训教案中的重点篇章。比如有的介绍,营销方法都是穿插在医美课程当中的,不同的项目如何营销,如何跟顾客介绍,都是有区别的,“一次性缴费终身免费进修学习,后期出新技术还有营销课程,学员都可以免费再次学习”。
在有的医美培训机构,营销教案则更加细致,包括医美咨询师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医院接诊和触诊的流程、医美销售心理学、咨询师应掌握的十三类顾客心理、微信拓客心得、如何更好利用身边资源成交大单的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术前术后跟单等。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还添加了数位医美机构业务人员的微信。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则充斥了“整形逆袭”的故事。
比如成都一家整形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朋友圈里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位顾客的整形故事:整容绝对是逆袭的捷径,美女做了双眼皮,打了瘦脸针,垫了下巴,隆了鼻子,没有变成网红脸,只是越来越好看了,出去逛街,销售变得格外热情,回头率也增加了,换了新工作,同事都很友好,还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对方身高1.88米,长相英俊,还经营了几家公司,现在他们就要结婚了,原来美丽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某医美在线平台的工作人员透露,医美机构在网络上找年轻小博主体验项目,就是拓客的方式之一。对于这样的方式,上述工作人员透露,因为这个方向变现快,很多网红在往医美博主转型,而他们就是全国各大医美机构的渠道,以科普的形式暗中为机构引流。
专业医生缺口很大,医美培训乱象丛生
记者了解到,医美营销背后乱象丛生,涉过度营销、虚假夸大、价格虚高、非法行医等,近年来被曝光、取缔的机构、案件不少。
“在正规整形医院,如果患者不满18岁,需要监护人同意。”有医生告诉记者,碍于“监护人同意”原则,一些瞒着父母整形的未成年人可能会选择非正规机构,失败后不得不回来找医生“翻修”(指对在其他机构做坏手术后予以补救)。
赵医生的同事专攻鼻部整形,接触过许多做坏的遗憾病例。比如,有的因填充物栓塞,导致半个鼻子烂掉,只好做鼻子再造手术,“这种案例的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操刀医生都是不合格的”。
“行业待合规,专业医生缺口大。”采访中,有医生向记者讲述了目前医美行业的痛点。
记者在网上以“医美培训”进行搜索,排在第一位的是标有广告字样的安徽某医疗美容诊所,点击链接后即可看到其“轻医美精英培训班”的宣传图,课程介绍页声称学员将在4天3夜内学习除皱、溶脂、无针线雕、面部填充、富贵耳等多种项目,而且保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