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第24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沪召开,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共议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前沿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大会现场发布的“2022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显示,在创新药降价、集采常态化、消费下行等宏观大背景影响下,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逐渐下行,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脑科学、PFA等细分赛道依然活跃。
独家发布全行业热力指数,数字医疗热点更迭
大会现场独家发布的2022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和上海奉贤东方美谷联合发布,在医耘指数编制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形成的反映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方向和热度的指数。
从热力指数看,2022年,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逐渐下行,但一些细分赛道仍然活跃。
今年一季度,医疗器械的投融资热度短暂下行后,6月开始反弹。其中,体外诊断(基因测序仪、癌症早筛、上游原材料)、心脑血管器械(心衰治疗器械、脑科学)、医疗机器人、眼科牙科(近视防控、巩膜镜)、医学影像的投融资最为活跃。
数字医疗赛道热力指数在2020年快速上升,并于2020年末达到阶段高点,这一时期的板块热度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疗方向。2021年,市场逐渐趋于冷静,投资热点逐渐从互联网医疗转移至医疗人工智能和数字疗法方向。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医学影像分析、靶点和药物发现等。
目前医疗人工智能赛道的投资热度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上。但相关领域的企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AI赋能药物研发、AI+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以及使用AI进行药物自主研发。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市的新药,未来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形成仍需进一步探索。
我国数字疗法赛道凭借技术持续进步、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以及想象空间巨大从而获得了业界高度关注。目前,数字疗法的一大应用场景是在发病机制模糊的精神类疾病,一类产品是针对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控制,另一类产品是针对退行性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和干预。另一热门的应用场景则是慢病管理,用于在医生和护士无法触达的院外场景下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管理。
聚焦中国原创药,颠覆性技术未来值得期待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突破/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生物医药前沿颠覆性技术及行业热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1+1+10”的活动架构,即1场开幕式及主旨演讲,1场闭门会议、10场分论坛,为业界献上了一场生物医药盛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徐福洁、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Yiping W. Han等专家就细胞治疗的前沿技术及市场展望、现代制药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自主创新药研发、创新生物技术等多个专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蒋建东院士通过对中国原创药的梳理,呼吁大家关注中国原创药的研究。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取得的成功,表明中国在药物研究上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赏。中国原创药很多来源于植物、矿物、微生物,相对于西药的单靶点来说,具有多组份、标本兼治的生物学特点。
而在前不久,中国创新药代表企业和黄医药宣布,呋喹替尼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FRESCO-2全球I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这是中国向全球患者推广创新的一大步。本次会上苏慰国博士也表示,和黄医药将持续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坚持创新,做一流的中国自主创新药。
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本次论坛以创新思维为根本,重点发现和挖掘一批颠覆性技术方向,邀请了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 35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志兴,和度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向斌,上海瑞吉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李凌松等,一批来自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众顶尖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业人士齐聚一堂,就细胞数字孪生与“元宇宙”、细菌载体基因治疗新药研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等前瞻性主题,探讨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尝试开辟新型技术发展模式,燃起“科技之光”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