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名家长眼中的“多动症”就是——一个初中孩子做作业时还要在左手始终拿着一件与学习不相干的物品。“家长觉得,注意力集中手上就不能拿别的东西。但她自己回忆,孩子手上即使拿了东西,也并没有对学习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朱大倩说,所以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观察需要有整体观,不能只盯着孩子某个手部动作,而应该观察这些动作究竟对当前的学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家长附加作业,孩子发现“边做边玩”更划算
“学习困难”门诊看得多了,朱大倩也快成为半个“教育专家”了。她告诉记者,近年的门诊里,经常会遇到吐槽孩子做作业拖拉、注意力不持久、沉迷游戏的家长,但实际上与孩子交流后,她发现“另有隐情”。
以“做作业拖拉”为例,经常有家长向医生求助,称自己孩子“学习起来有障碍”。每到做作业时,就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到客厅聊会儿天、一会儿找橡皮,总是静不下心来。
但医生单独与孩子聊天后会发现,其实这是孩子主观上采取的“缓兵之计”。“孩子发现,自己如果很快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完,那么妈妈通常会再‘附赠’几道数学题。他们自己总结了一下,边做作业边玩最划算。”朱大倩认为,培养专注力的正确方法是——作业做得越好、越快,就应该越减少作业量,并且在言语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对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也深有体会。王月芬从事作业研究工作10余年,她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3年他们对学生作业现状进行调研时就发现,学校布置作业量和家长布置作业量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有的家长,看到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多,就赶紧自己再加点量。这使得不少孩子养成了故意拖延时间完成学校作业的情况。”
从另外一个角度,王月芬认为,家长要学会信守承诺,比如承诺了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玩,或者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就要遵守与孩子预先的约定,而不能是孩子提前完成后违背诺言去额外增加作业量,除非这是预先双方达成的共识。
王月芬说,老师和家长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家长不能盲目地要求一个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能像成年人那样持续阅读或者埋头作业几个小时,这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而那些吐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家长,在朱大倩看来,本身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孩子做作业,有的家长一会儿过去说他头没抬起来、一会儿去说他背没挺直、一会儿又给他送点吃的、一会儿又想起来叫他去订正一个作业。”朱大倩建议,家长这种时候应该“动动手”,轻轻点一下孩子的背部、抬一下孩子的下巴等,“总之不要说话,去打扰他。尤其不要带着批评的情绪去纠正。”
至于“沉迷游戏”,朱大倩建议家长们把自己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做一个对比,“看看谁‘沉迷’的时间更长。孩子不是沉迷,只是喜欢玩游戏。咱们要帮助他科学管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