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糖尿病)一年多,现在我不用大老远地跑市区,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看了!”家住上海崇明陈家镇裕安社区的陈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属于上海市,距离市区近百公里、车程约2小时,地广人稀、优势医疗资源缺乏,69万名岛内居民看病难题一直存在。
而一场跨越十多年的医改,让岛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看病更为便利,“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镇”成为一种可能。数据显示,当前崇明岛外的就医率低于5%,67%以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站就诊。
9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崇明多家医疗机构,了解其如何提升医疗水平,同时听听岛内居民如何看病就医,探究这场医疗改革为他们带去的改变。
2022年9月8日下午,陈先生前往家门口的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系统化开展慢病管理,引进现代化设备
陈先生是崇明医改的受益患者之一。
此前,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一度去市区的长征医院看病配药,“早上5点多起来去赶申崇线,再转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下来再走一段路,到医院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病,血糖也控制得很好了。”
陈先生说的“家门口的医院”即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在这里,社区医生让他下载一个MMC管家的app,在该中心做的血糖、血压等检查,他都能通过一部手机查阅,医生还会定期通知他复查,app还会向他推送一些控糖的知识,他直言:“太有用了。”
陈先生的手机里下载了一个MMC管家的app。
MMC全称“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针对当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高发的现状,崇明在区域医疗中心——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又名崇明区中心医院)设立了这一管理中心,这一套系统也连接了全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院医生、社区医院医生共同参与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患者如需转上级医院或下沉社区医院,均可以通过这套MMC系统来完成,无需再跑去市区医院。
不仅是慢病,康复、理疗等医疗服务也能在岛内解决。
2021年9月,74岁陈老伯突发脑梗,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治疗一个月后出院,肢体偏瘫的他需要靠轮椅出行,其儿子打听到,家门口新开设不久的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就有康复中心,经一个月在那儿的康复治疗,现在陈老伯已能自行走路。
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设有康复中心。
在这一康复中心内,现代化的康复设备如中频干扰电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电脑牵引床、磨砂台、手指训练桌以及肢体康复训练系统等一应俱全,配备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同时设有康复病房,方便肢体康复患者通行的移动天轨,从病房延伸到厕所、再到治疗室,细节化的无障碍设施让病人和家属都为之点赞。
方便肢体康复患者通行的移动天轨,从康复病房延伸到厕所、再到治疗室。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药品集采减轻患者负担
崇明医改始于2010年,区卫健委、区医保局等多部门曾组团前往福建三明、安徽、深圳等地考察,结合岛内实际情况,一些成功经验在崇明这一“医改试验田”上得以实践推广。
崇明区卫健委主任蔡志昌透露,在这项医改中,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布局是重要一步,区内4家医院先后分别与市区三甲医院新华医院、市十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度合作。3家医院总院先后派驻崇明专家共计331人,直接服务崇明患者160余万人次。
优质医疗资源的引入,也显著提升区域诊疗水平。统计显示:2018-2021年,崇明区每年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平均超20项,区内三、四级手术开展年增长超过20%,“120”转市区医院明显减少,岛外就医率低于5%。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即三家合作医院之一,也是全区的医疗救治及教学科研中心,承担起辖区内危重疾病患者的诊疗。
记者走进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门急诊,在入口处,抢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一目了然。该院医务科科长陈海群介绍:“我们胸痛中心,从接诊病人到开通血管,从最初90分钟已缩短到了60分钟内完成,最短只需要30分钟,大幅降低了这类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