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乐观抗击疫情 疫情期间推搡工作人员医院迎“大考”:疫情高峰期,如何面对“减员”?
一项进行于2021年上半年的研究显示,相较于“院感”,新加坡的医护人员其实更易于在工作时间之外感染新冠。
有55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被世卫组织认为是“国际应对疫情的典范”,当地的重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新加坡传染病学家、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APSCMI)会长淡玛亚(Paul Anatharajah)回复记者称,目前新加坡的“院感”防护相对宽松,急诊科只对有呼吸症状的患者做抗原;收治阳性或疑似阳性的相关感染者,医护人员也只需穿防护服,不加穿隔离衣。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已不处于新冠的暴发期。
当地时间2022年7月9日,新加坡红山市,在政府的自动售货机上,一名顾客通过触摸屏获取免费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ART)。视觉中国 图
医院是留给风险更高的病人的,梁浩楠总结,首先,应当鼓励不在大型医院工作的家庭医生等为老人提供诊断,并解释如何在家康复;医院收治有严重基础病和未接种疫苗的人。同时,也要为在家康复但病情出现加重的人提供帮助,确需诊疗的要送医院;他还提到,应当保留一部分隔离点,配备护士,让并不需要诊疗但情绪焦虑的感染者有地方去。“对于你们来说,就是方舱医院。”他在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写道。
金冬雁也对澎湃新闻表示,首先,应当做好政策宣导,把“这个病现在是怎么回事”,跟大家说得清楚一些,然后假如回归乙类管理,“依据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样,我们的医院、公交要怎么做?”
他提醒,在此前提之下,管理好公众的预期,避免挤兑医疗资源。例如在新冠暴发期,将儿童送往医院会有风险。儿科大夫应该告诉大家,如果发烧,可以给小朋友吃退烧药,除非他有特别的表现,比如嘶嚎、气短,再考虑送医;尽量通过咨询,用远程医疗、热线电话,来解决问题。
按照香港的分级诊疗制度,抗原检出阳性之后,政府会给居家隔离指引,送上温度计、口罩、抗原、中药等组成的大礼包;截至今年3月15日,香港共设置23个“指定医疗点”,估计每日能接待4300人次感染者,金冬雁在有关文章中总结,这些是“为轻症及情绪焦虑的人群服务”。
今年二三月份,香港医院管理局一度每天披露新增医护感染人数,到三月中旬不再公布。金冬雁在论文中提到,超过15700人,即大约20%的医护工作者曾染上新冠。
金冬雁解读,一开始公布这些数据,是想要提醒医护,让大家注意,这也是疫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来我们觉得这已经非常平常了”,医管局里的很多人感染了。
近日,“保定疫情”一度登上热搜,当地辟谣称网传内容夸大,没有出现明显医疗挤兑。记者于12月6日下午打通收治新冠“阳性”患者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热线,接线人员说:“来了要等一两个小时”。
不过,记者采访多位保定市民,都表示最近不太愿意去医院,“担心交叉感染”。当地人大多选择居家隔离,心态还比较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曾介绍,绝大多数的新冠患者属于无症状,不需要就医,但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咽干、咽痛、咳嗽、乏力、发热等,基本上7-10天左右转阴,如果感染,有条件的可居家隔离。
他同时补充,如果持续出现三天以上的发热并不降温,有气喘、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同时基础病变加重的,建议应及时就医。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出现发热,无论孩子状态如何都应去医院就诊。体温过高时建议口服退烧药后再前往医院。
保定下辖某县的居民孙佳对记者说,前些天,她看到县里发烧的人多,就回到了村里住,在村里的药店买了一些抗原,全家自测。先是父亲阳了,几天内转阴;随后母亲又阳了。他们不愿意去县医院诊疗,作为密接的父亲戴着口罩出门,给妻子卖了一些中药。
此前,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未来一段时期,公众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建议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的人员要尽快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尽快接种。
金冬雁认为,面对必然要来的感染高峰,除了疫苗和抗原之外,还希望能够储备足够的口服药,让农村老人也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