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热点问答 | 应对发热的七种常见误区你有吗?正确做法是……

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烧是主要症状之一。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降温方法,虽然有些经验谈确实有效,但也存在不少误区。不科学的降温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以下是常见的七种发热降温误区,均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踩雷”,安度特殊时期。
误区一:发高热时盖厚被子捂汗真相:当发热超过39℃时,人体需要散热,如果继续刻意覆盖厚重的被子,会使体温继续升高。
分析:如果患者本身饮水较少,强行捂汗,可能会有一过性的体温下降,但由于机体缺水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往往不久就会再次发热,并且热势更盛。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复发热,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此时,应当禁止发汗、催吐、攻下,以避免损伤阳气。此外,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发育完全,更要避免大汗淋漓,造成脱水。
正确做法——方法一:将冷毛巾、冰袋、冰宝贴等,放置在前额、头顶、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过传导降温。方法二:以25%-50%酒精擦浴,重点擦拭手心、腋窝、肘窝、腹股沟和四肢,帮助散热,避开前胸和腹部。
误区二:发热要多喝水,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真相:发热时,人们需要适当多喝水,加快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虚脱,但饮水过量,将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即水中毒,因此,饮水切忌过量。
分析:当水的摄入量远远超过排出量时,过多的水分会滞留体内,导致血浆稀释,使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降低,这种现象就是“稀释性低钠血症”,症状可能表现为:头痛、嗜睡、视力模糊、四肢抽搐,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
正确做法——每天摄入水的总量控制在3000毫升以下,分次饮用,也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为蜂蜜水、淡盐水、椰子水、柠檬水等。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衰等特殊人群,请遵医嘱酌情减量。
误区三:感冒发热时坚决不洗澡真相:除了处于急性高热时期的患者,因为身体虚弱,有跌倒风险,一般不建议洗澡,其余体温不超过38.5℃,自觉体力尚可的,一般可以洗澡。分析:传统医学既往主张发烧后避免洗澡,主要是以往居住环境密闭性差,尤其是冬季气温较低,很容易因为洗澡再感风寒,加重病情。目前,在能够确保室内温度的情况下,洗澡并非绝对的禁忌。
正确做法——1.选择正确的洗澡时间:避免空腹或过饱时,避免洗澡时间过长。2.保持合适的温度:保证室内合适温度,不要过低,以免着凉,同时避免水温过高,以免出汗太多。3.洗后快速擦干,避免受凉,并适量补充水分。
误区四:阳了还没发热,提前吃药“压制”真相:在没有发热,仅有咳嗽,咽痛,流涕感冒症状时,提前服用退热药,不仅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还有可能在真正发热时,造成药物过量的问题,损害肝肾功能,值得引起警惕。
分析:现在并不存在明确降低新冠感染率的药物,无论是退热药,中成药或其他感冒药,都不能通过提前用药来预防感染。
正确做法——在体温超过38.5℃时,按说明书要求正确服用退热药,不可过量服用,叠加服用,缩短用药间隔多次服用,或和含有退热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同时服用。
误区五:对着阳性发热者周围环境喷洒酒精真相:最近,由于新冠感染者大多选择居家康复,许多人使用消毒剂在家中消毒,但对发热者周围环境喷洒酒精,不仅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效果,发热者吸入后还会引起刺激性咳嗽,甚至破坏气道上皮细胞。
分析:室内空气主要应当通过开窗通风来进行置换,应当避免不均匀喷洒消毒剂,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正确方法——选用消毒湿巾、棉布等,以低腐蚀、刺激性小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尽量采用擦、拖等方法,消毒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也可使用紫外灯照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