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奥密克戎的硬仗已经打响!元旦小长假,上海各大医院守卫急诊
长海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胡敏说话带着鼻音,语速很快。她常年偏头痛,这几日更甚,要靠药物才能将症状压制。即便如此,她平均每日在院时间仍超过12小时。这几天,让胡敏稍感欣慰的是,随着“阳康”的同事越来越多,科室战斗力正快速恢复,可大家也察觉到——
上海的重症就诊高峰已开始出现,挑战也愈加严峻。老年人多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感染新冠后,救治和护理都变得更为棘手。在同济医院急诊病房,近90%患者是老年人。45床是一名82岁的老先生,120送来时已高烧多日,呼吸困难。“当时,老先生血氧饱和度仅80,严重缺氧。胸部CT提示两肺有大片炎症,好在尚未到‘白肺’的程度。”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肖武强记得,老先生经过高流量吸氧、补液等治疗后,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到90,勉强及格,后经4天治疗,目前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医生查房时他已能流利对答。由于重症患者开始增多,肖武强24小时待命准备投入抢救,
“这会是艰难的一仗,埋头做好眼下的一点一滴,相信艰难时刻总会过去。”03全院大协作,每个科室都在设法为急诊“分流”
如何给急诊“泄洪”?岁末年初,一场全院病房大调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紧张进行——保卫急诊,所有人在拼搏。2022年的最后一周,华山医院呼吸科医生董樑明显感到急诊高峰来临,重症患者在增多。“我们早上8点到病房交班,梳理床位情况。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教授会给重症患者制定诊疗方案,然后我就赶紧去急诊。现在,每天早上7点急诊会列出分流名单,各科室先收一波;下午3点,急诊再出一张名单。”董樑说话时自己都带喘。他记得,12月28日医院新开出了病房,不到两天基本收满。“没办法,11楼马上又新开了病房,大量患者需要吸氧,我们也希望患者至少能躺下来……”在华山医院,各科每天都会跑到急诊去“分流”患者:糖尿病感染者收入内分泌科病房,脑梗感染者收入神经内科病房……有的患者没基础病、但肺部病情很严重?“肺炎病房”就是为急诊分流托底的。这是一场全院大协作。病房的治疗团队除感染科、呼吸科、ICU等,还有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他们中,有驰援过武汉的,有在定点医院战斗过的,
“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在此基础上,每个病房均有教授查房,全院形成多学科专家组。尽管如此,病毒没给人丝毫喘口气的机会。“近期,重症患者明显增多,可能5天前还只是简单的病毒肺炎,5天后病情快速进展。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治疗尽量前移。”董樑发现,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一大挑战是病情非常隐匿,“有患者甚至咳嗽咳痰都没有,只是有点胸闷,但其实病情已经在默默加重,到医院一查已严重低氧。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一旦到90%以下,病情可能进展很快,治疗棘手。”
病毒对一些老年人的“打击”,更令人心焦。“老先生平时身体很好,一直自己吃饭,这次感染后,病怎么会这么重……”家属眼眶红红,自始至终不能接受好端端的老人,突然感觉要离开了。董樑说,如今,
他们鼓励家属陪护,尤其是一些老人,内心无比恐慌。可无奈的是,很多家庭是一家“全阳”。一名96岁的老先生入住新开的肺炎病房,孙辈请了护工照料。“我们家除了老先生,还有三名七八十岁的老人住在三家医院,我得来回跑,感觉我也快倒了。”孙辈说着说着快哭了。
04“上班,就得精神抖擞”,最艰难的岁月医患一起“扛”“现在,夜急诊与日急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叶斐斐坚守在岗位上。急诊,人山人海。叶斐斐主要负责急诊预检。有天,出状况了,叫号系统一下子跳了100多号,导致病人涌到医生诊室门口。“大家听我说,稍安勿躁。”叶斐斐冲上前,原以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维持秩序,她没想到,病人们真的乖乖地都坐了下来。有人对她说,“护士,你辛苦了”,后来又有家属在医生诊室和来回走动的叶斐斐这“折返跑”,告诉她叫号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