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30.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32.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33.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d/file/04-09/nuaqzqybep2.jpg)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五
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3.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6.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7.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1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③暑多挟湿。
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性重浊;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2.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13.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
14.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5.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16.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多发为情志病证;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7.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