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我国分布的主要麻雀是树麻雀和家麻雀,其中树麻雀吃粮食最多,家麻雀较少,更多以草籽和昆虫为食物。而进口麻雀主要是树雀为主,这种食性上的区别,也间接造成了我国自有麻雀种群,特别是家麻雀在九十年代的再次锐减。
我们国内最常见的麻雀总共有五个种类,除去刚才所长说的家麻雀和树麻雀之外,还有山麻雀、黑顶麻雀和黑胸麻雀,不过这几种麻雀相对而言数量更为稀少,更多集中在乡村田野之上,城市中比较少见。
如果我们细看历史就能够发现,已经有前人因为杀害麻雀而吃下苦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非常讨厌麻雀,因为麻雀不仅白天吵闹,还会偷吃樱桃,因此他在1744年发布重金悬赏,势要彻底消灭麻雀,奖赏面前人人平等,几乎全国人民都开展了灭麻雀行动。

一时间,普鲁士的麻雀几乎绝迹,但不久就发生大规模虫害,让腓特烈大帝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外国运来麻雀治理虫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分辨中华麻雀呢?
首先,中华麻雀体型很独特,普遍比较大,还很肥,叫声响亮,声调单一,毛色不光滑,尾巴习惯上翘,群居性强,特别是夜间,有群体栖息特性,体力不好,飞行持久力差,不能连续飞行超过十分钟。

飞行距离一般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以短距离飞行为主,飞行时间久会引起心脏破裂而亡,当时很多中华麻雀就是因为害怕人们制造的噪声,不停在天空中飞翔而累死,直接从天上掉下来,几乎不会迁徙,认定一片地区之后,除非发生什么大规模灾害,否则就会长久生活在一片区域内。
因为天生就对人类具有好感,所以中华麻雀对人类并没有什么警惕性,通常在固定地点觅食,所以也更容易被捕捉、消灭。
事实, 中华麻雀逐渐被外来麻雀替代,在历史长河中主要是由于两次人为因素,第一个就是咱们之前提到过的“灭四害”,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廉价而有效的农药开始大量出现,为了消灭虫害,很多农民会在粮食生长成熟阶段,大量使用农药。
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防止了虫害,但是数量本就不多的中华麻雀,在食用了被污染的草籽和虫子后中毒而亡,造成了中华麻雀的二次减少,特别是善于捕食虫子的家麻雀数量锐减,经过两次人为影响后,麻雀种群发生了改变。
树雀数量增加,特别是进口麻雀占据了主流,原来的中华本土麻雀在经历数百数千年的进化后,形态基本稳定,而进口麻雀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在不断地迁徙繁衍中,进化出来不同的形态。

另外,由于外来麻雀和本土麻雀的杂交,麻雀的形态变化更加频繁,这就是为什么麻雀越来越富有变化,颜色和形态与小时候的记忆越来越不同的原因。
除了麻雀之外,还有一种我国本土生物被外来物种替换,那就是猪。
我们驯化的本土猪实打实的几乎都是“黑猪”,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花猪”,体形短粗,没有纯白色的长条猪,五十年代中国从苏联小规模引进了“大白猪”,到了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引进英国的约克夏猪。

丹麦的长白猪以及美国杜洛克猪等外国品种的猪,而这些猪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全都是白色的猪,这些猪经过数代的杂交、优化,使其更适合在中国养殖。,但需求量不大 一直没推广开来。
到了八十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猪肉的需求猛然增长起来,人们突然发现猪肉不够吃了,本土的黑猪,按照200斤出栏来算,需要生长10-12个月,一些品种甚至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长这么大,而一头洋白猪只需要5个月,就能长到200-300斤。
加上相对黑猪来说,洋白猪“不挑食”,产出的瘦肉也多,饲养成本低,养殖户赚的钱却更多了。短短几年时间,由黑猪主导的国产猪肉,很快便被国外白猪打败,从此白色洋猪遍地走,中国人脑海里猪的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