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
——白居易《桐花》
【“清明”概述】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其后与寒食节相融合,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二者联系密切,因此,清明节气也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习俗】
传统上,将“清明”时节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即此时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清明花信亦有三种: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其中,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因此清明时节有“插柳”的习俗: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的人家会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顺应春天的季节特征,清明之时也有吃蒿饼、吃青团的习俗。
【清明养生】
清明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既与春季养生有共性,也有节气养生的特点。
一、顺应春气,护阳养肝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时宜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保持情志的舒畅。顺应季节特性,应注意保护阳气,避免耗散或阻碍阳气升发的情况,例如过度劳累、汗出过多、情绪不调等。同时魏玮主任也强调:“心平气和”的重要性,在此时节亦是如此,调节情绪、舒畅情志,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二、天气渐暖,谨防春温
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麻疹、痄腮、风疹等,多发病突然、热象偏盛、容易伤阴、流传极快。清明时节气候还不是很稳定,偶尔会有寒流侵袭。在我国北方,气温迅速升高,昼夜温差较大且多风干燥,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居室宜保持通风,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可使用加湿器;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多吃水果、多喝水,少食煎炒油炸的食物及虾、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