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苓白术散为千古名方,本方为脾虚之证而设,可广泛应用于证属脾虚不运、脾虚内湿、脾虚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参苓白术散新解
名称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丸。
方剂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甘草(炒)、山药各2斤,莲子肉、桔梗(炒至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1斤,白扁豆1.5斤(姜汁浸去皮微炒),为细末,或制成小丸。
源流发展
本方出于《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实为益气汤的加味方。两方都是该书的著名方剂。原方属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后人有所发展,加减衍化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如《医方集解》以本方加陈皮治脾胃虚弱兼气滞或痰多之证。现代作为调理胃虚弱而兼湿的常用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性能效用
本方为补气剂,具有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的功用。重在健脾,其次益气,不仅调理,且治大病。药性中和,甘温而不燥不热,淡润而不腻不寒。对治疗脾虚腹胀、饮食不消、呕吐泄泻、胸脘满闷,功效尤为显著。
方义分析
本方由益气汤加山药、扁豆、莲肉、苡仁、砂仁、桔梗等药组成,用以增强四君中的苓、术的健脾胜湿作用。方内各药多属甘温甘淡之品。味甘入脾;温能散寒祛湿,健脾燥湿;淡能淡渗利水;甘温益气,甘淡育阴。白术、山药、扁豆、莲子、砂仁健脾化湿,和胃理气;茯苓、苡米健脾渗湿;人参(党参代)、甘草益气补脾;此外,山药、莲子、苡仁尚有益肾之功,故本方实为健脾扶正之良方。
药理作用
补气益气、和胃渗湿。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大致相当于健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利尿、止泻。方内的一些主要药物,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苡仁等是分别具有以上作用的。
临床应用
本方为脾虚之证而设,可用于证属脾虚不运、脾虚内湿、脾虚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疾患。临床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胃纳减少,食后腹胀,或吐或泻,胸闷不舒,口淡或口甜口粘,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白腻薄黄,脉虚缓,或细濡细滑。
一、治慢性腹泻。
属于脾虚型的慢性腹泻都可试用本方加减治疗。
笔者曾用于治脾虚型的慢性细菌性痢疾,证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日久。发作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赤白粘液呈脓血便,时或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淡红苔腻,脉濡细或虚大。治宜健脾化湿,可用本方加木香、黄连为基本方。苔黄而有热者,酌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鱼腥草;舌淡肢凉有寒者,加附子、干姜、肉桂、肉豆蔻;气虚下陷者,加生黄芪、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制香附、乌药;腹胀纳差者,加炒枳壳、神曲、内金。
病例介绍:
女,35岁,患慢性菌痢数年(大便曾培养出B组痢疾杆菌),反复发作,此次复发已10天,解脓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减少。曾用抗菌素及磺胺治疗未愈而来中医科就诊。望其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按其脉,细沉濡弱。大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辨证属脾虚下痢,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党参5钱,白术4钱,陈皮2钱,山药5钱,薏米5钱,莲子肉3钱,木香2钱(后下),黄连2钱,桔梗2钱,扁豆3钱,砂仁1.5钱(打,后下),鱼腥草5钱,甘草2钱。服药4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嘱续服上方,共服10剂,疗效巩固。
二、治糖尿病。
适用于脾虚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由中焦发病而累及于脾,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属脾虚型者治宜健脾化湿、健脾益气,用本方加生黄芪、五味子、生内金为基本方以治之,有热者酌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黄连等,兼肾虚者,酌加萸肉、杞子、黄精、菟丝子、附子、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