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女,38岁,患慢性肝炎3年,一年来病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时好时坏。近2~3月来,肝区经常疼痛,头昏乏力,恶心,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肝在右肋下1.5厘米处可触及,并有触痛和叩击痛。肝功能检查:麝浊16单位,锌浊14单位,转氨酶96单位。诊断为慢性肝炎复发,转中医科治疗。观其面色萎黄,精神萎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左脉微弦。辨证此乃脾虚胁痛,兼肝郁。
遂拟参苓白术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为治。处方:党参5钱,云苓3钱,炒白术3钱,山药1两,青陈皮各2钱,薏米5钱,炒扁豆3钱,柴胡1.5钱,炒枳壳1.5钱,炒白芍3钱,制香附1钱,酸枣仁3钱,炒当归4钱,炙甘草2钱。服5剂后,痛减纳增,精神转佳,大便成形,再加减服至3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麝浊7单位,锌浊12单位,转氨酶43单位,嘱继续服药,改方为丸剂,服3个月,体力增强,随访2年,未复发。
五、治慢性肾炎。
适用于脾虚型慢性肾炎患者。
本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肺、脾、肾功能的障碍对水肿的形成有重大关系。三者之中,脾为关键。脾失健运,土不制水,使水湿不得下行,横溢肌肤,遂成水肿。证见头面及肢体浮肿,按之指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小便不利,脘闷腹胀,纳减便溏,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舌苔薄腻或滑,脉沉缓或沉细。治宜健脾制水,可用本方治疗。
水湿过重,尿少肿甚者,加桂枝、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川椒目等;气虚者加黄芪;脾虚湿重兼寒者,可酌加制附子、干姜、肉桂;脾虚湿热,加益母草、鱼腥草、生大黄、茵陈等;蛋白尿不消者,加黑豆、赤小豆、黄芪、菟丝子、益母草、芡实等。
病例介绍:
女,39岁,患肾炎1年,近2月来又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且有少尿便溏,头昏腰酸,腹胀纳呆,面色㿠白少华。尿常规检查:黄,微混,蛋白(+++);镜检:颗粒管型(+),白细胞(+),红细胞少许;血胆固醇250毫克%,血压100/70毫米汞柱。西医诊断:慢性肾炎(肾病型)。介绍到中医门诊治疗,按脉细弱,舌质淡红,舌苔中腻微黄。中医诊断:脾虚水肿。遂拟本方加减为治。
处方:党参5钱,连皮茯苓1两,炒白术5钱,陈皮2钱,山药1两,薏米1两,莲子肉4钱,砂蔻仁各1钱(打,后下),赤小豆5钱,黑豆5钱,桔梗2钱,商陆2钱,川椒目2钱,益母草5钱。服药后小便利,15剂后浮肿基本消失,遂去商陆、川椒目,酌加菟丝子、黄芪、蝉衣、昆布、海藻、补骨脂、扁豆等,又服30剂,病情完全缓解。多次尿常规检查,仅蛋白微量~(+),2月后恢复工作。
剂型用法
原来用法:研为细末,每服2钱,枣汤调下,日服2次或3次;小儿剂量按年龄酌减。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服1剂,两次煎服。
亦可作丸剂或散剂服用,日服2~3次,每服3钱。
注意事项
一、副作用:本方一般无副作用。
二、禁忌症:本方稍偏湿燥,阴虚火甚者宜慎用;气阴两虚,或阴虚兼有脾虚者,临床需要时仍可酌情应用。
三、替代:方中人参均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
加减化裁
一、集解参苓白术散(《医方集解》):由本方加陈皮一味组成。用于脾胃虚弱兼气滞不调或咳嗽痰多者,尚能补肺之虚,理气化痰,对肺损虚劳,在“培土生金”法中,又为常用的一条主要方剂。
二、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名资生丸,由本方加藿香、橘红、黄连、泽泻、芡实、山楂、麦芽、白豆蔻组成,治妊娠3月,阳明脉衰,胎坠。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