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弄完后,我又全身冰凉地走出换药室。整个人都是恍惚的,只感觉身体刚才碎了一下,现在还没拼凑回来。我本能地捂着左胸,走得很慢,其实那时应该已经不怎么痛了。但我好像被巨大痛感留下的痕迹震慑了一样,很久才缓过神来。
经过了这一次剧痛,对于之后的例行换药,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了很多。这应该类似于一个经历过生娃之痛的人(说得好像我没生过似的),对普通的割、碰、撞伤已经能淡然处之了。
上一次换药,我对医生的“你这腔有上层、有下层,是个豪华建筑啊”之类的笑话,已经能边换药,边咬牙笑出来了。
希望豪华建筑尽快夷为平地。
最后,感谢我在生病期间遇到的每一位医生。我相信她们见证过无数比我更重的苦痛,但是没有一位医生对我的痛苦表现出无动于衷,而是从始至终满怀着真诚的同情和体贴。
我永远忘不了,在我最痛的时候,一位医生轻轻握住我的手,叫着我的名字说:“这个真的很痛,你的手都是冰凉的。再坚持一下下,马上就好了。”我看不到她口罩后面的脸,但那只手传递的信息确定无疑:对我的痛,她感同身受。
医生点评
张树琦 | 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乳腺炎发展到乳腺脓肿的诊疗经历,表述了对这种疾病的困惑和治疗过程的痛苦。
常见的乳腺炎一般在哺乳期出现,常见于产后3~4周或孩子断奶时,初产妇比经产妇多见。这是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早期可出现寒战高热,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脓肿和脓毒血症。早期应用抗生素效果好,但是一旦脓肿形成,就需要作者所描述的切开引流治疗了。
然而,作者仅以外伤后疼痛为唯一症状,亦非哺乳期,因而更符合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非细菌性慢性乳腺炎症,好发于非哺乳期青中年女性,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
大部分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仅出现肿块疼痛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均正常。部分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但全身炎症反应轻,很少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乳腺肿块容易发展成脓肿及瘘管。因早期症状和无创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易引起误诊。
此病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文献报道可能与乳腺导管发育异常、乳头凹陷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作者的外伤史应该是一个巧合,也可能是一个急性发作的诱因。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缩小炎性病变的范围,给手术治疗提供机会。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先用激素治疗缩小病灶,再行手术可减少复发,保持乳房的美观。具体方法包括急性期的甲硝唑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术(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脓肿)、置管冲洗引流(较大脓肿)、免疫治疗及外敷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