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三伏天痛风发作?脾肾阳虚型?看国医大师徐经世咋分期治疗?收藏

常驻编辑 健康常识 2022-12-11 国医   痛风   痹症   牡丹皮   土茯苓   大师   桂枝   活血化瘀   伏天   方剂   湿热   关节   患者   中医   疾病

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导读: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334期

#非常病例#前几天,遇到过一个痛风八年的患者,过往发作时多餐器止痛消炎的方法治疗,同时不注重排酸,但饮食足够控制。其痛风石并不大,但发作时常久肿痛不退,平时困倦乏力,四肢冰冷,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干稀不定,小便清溲,脾胃虚寒,舌胖边有齿痕,苔薄。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说他是脾肾阳虚型痛风,除了急性发作时活血化瘀清热泻火外,平时也需要调理肝肾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辅以嘌小清调理体液平衡,增加排酸降尿酸的方案。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了加强痛风患者对脾肾阳虚型痛风分期分型治疗的认知,今天的科普打算分享国医大师、安徽名中医徐经世治疗痛风的经验。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

本科普的观点,我很认同,但并非来源于我。再者,对于痛风之病,千百年来百家争鸣,未有定论,各家所长,参考更有裨益。而今天的科普观点,则来源于古代中医和国医大师徐经世的中医经验。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关于痛风的认知: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关于痛风的疾病名称,最早可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痛风》篇章中,其中说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中医所谓之痛风,泛指关节痛的历节病,并不完全等同于今之医学所指的痛风疾病。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而国医大师、江苏省名中医徐经世教授认为,痛风是以关节肿痛为主的病症,引港属于中医疾病范畴中之“痹症”,不过其与外感风寒湿热之外邪等外邪所导致的一般痹症还不相同。痛风作为疾病等病因病机还有着其独特之处。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国医大师徐经世将痛风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痛风具有发病迅速及风邪的特征,但并非都是外感风邪所致,而是因为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从而发生的湿邪痰浊内生,我想这是主因。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再加上(这个应该是触发因素)嗜食肥甘厚腻,时间久了湿从热化,痰浊湿热流注于关节,痹阻经络而发病。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痛风治病日久而发,常可累及于肾,如果湿热日久伤阴,则阴虚火旺,耗伤津液,脉络瘀阻,从而可见肝肾阴虚之状;如果痛风之后反复发作,湿邪痰浊长时间内久困脾胃,导致脾阳更伤,子病及母,肾阳早晚一天会被累及,终成为脾肾阳虚之证。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痛风:中医如何分期分型而治?

从中医整体施治的角度分析,国医大师徐经世临证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辩证论治痛风,也不失中医之精华。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国医大师徐经世先将痛风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根据痛风病程的长短分为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型的痰瘀互结型。而在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进行论治。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肝肾阳虚型的缓和期的痛风,是我今天科普的重点。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遇见最多的就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风友,可是对于急性发作期,其实古今中医的治疗手段又比较简单。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症状可见跖趾关节急性红肿热痛,疼痛比较激烈,而且不可触碰,有道是覆纸(纸,指的是平常的不能在普通的A4纸)而痛,通常会伴有全身低热、出汗、口干、舌红、苔黄腻而脉濡数。boD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个症候乃是痛风急性发作之候,是因为患者舌体湿热偏盛,再加上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痰浊内生,水湿流注于关节,痹阻经络而发病。对于这个时期的痛风,可以辨证为湿热痹阻型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方剂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组方(详细组方可关注@北大医学博士后私信求助)由生石膏、粳米、知母、桂枝、甘草组成;根据疾病表现临证加减忍冬藤、徐长卿、益母草、炒桑枝等用以利湿通络、消肿止痛。

相关阅读:

  • 济南国医堂医院怎么样(济南国医堂医院电话地址)
  • 中医皮肤科哪个医院好(中医皮肤科国医大师)
  • 血脂高!想要血脉畅通,清理淤堵,还得靠国医大师这张方子
  • 百岁国医大师:颜正华健康长寿的秘密
  • 盘点中国医药业的十大富豪 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 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养生秘诀:坚持“8点”,活过百年
  • 104岁“国医大师”干祖望养生秘诀:7大“习惯”,活过百年
  • 《养生堂》播出: 国医大师的护心经——活血化瘀解“心
  • 91岁“国医大师”陈可冀的养生方法:记住这6点,或能受益
  • 学医必懂医理,由道入医解伤寒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