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回首从前。一个选择,改变生存预后;一场博弈,创造临床奇迹。
十年前,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肿瘤科陈曦主任接诊了一位乳腺癌肝转移的患者陈姐,并推荐其入组临床试验。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十年前
治疗用药遇难题,医患双双苦难医

乳腺癌患者陈姐
乳腺癌患者陈姐:
- 2007年确诊浸润性导管癌
很早以前,我在门诊做过一次手术,检查结果是纤维瘤,每年定期复查就好。那时年轻,想着纤维瘤没什么大问题,便也不放心上。10年过去,也就是2007年,一次洗澡时我发现纤维瘤似乎变大了,而且还会移动。当下觉得似乎不对劲,紧接着我就赶紧预约了检查,主任一看检查报告说:“报告显示的结果不太好,估计你要住院看看。"

(2007年乳腺MRI增强结果显示,右乳内3个结节影,考虑乳腺癌)
听到医生的宣判,一丝害怕涌上心头,赶忙回家与家人商量对策。切还是不切?尽管这是一个难题,但当时儿子才上四年级,我也不考虑二胎,医生建议行乳房切除术时我也没有考虑太多。一时之间,我便从一个健康完整的女人变为右乳全切的乳腺癌患者。病理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癌,ER、PR、HER-2都是阳性,按照医生的方案需要进行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在2007年那个时候,进口靶向药赫赛汀一年下来得二三十万,这个费用在当时可以买一两套房。面对这样的高昂药费,老公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别担心,只要能救你就算卖房也要治!”听到老公的话,心中满是感动,但权衡多方因素之后,我还是选择放弃靶向治疗。
很快,化疗的魔爪开始朝我伸来。原本留着一头长发的我,实在受不了化疗后变得稀稀拉拉的头发,一头扎进理发店,告诉理发师全部剃光。理发师一脸不解:”你干嘛要理光?你确定吗?“
当时我也没有告诉他实情,只是一句”太热了“应付过去。化疗结束后,开始每天吃一粒内分泌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