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天京,彻底平息了这场持续十几年时间的动乱。
这场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汉人开始掌控军权,出任地方督抚大员。要知道,清朝入关后,一直严密防备汉人势力兴起和汉人掌控军队,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廷又不得不启用汉人。
众人劝说曾国藩反清
攻克天京时,曾国藩所属湘军号称百万之众。就客观情况而言,被压制许久的汉人势力肯定有急迫的反抗动机。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数次劝告曾国藩起兵造反,并在曾国藩的手心之中写上了一个赵字,寓意效仿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除曾国荃外还有胡林翼等人也劝过曾国藩反清。
曾国藩内心不满
想当初咸丰皇帝病死的时候,曾立下遗诏,谓克复天京者为王,即是要封王的意思,可最后呢?慈禧只授予曾国藩一个一等勇毅侯的称号,王侯虽只是一字之差,可实际权力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曾国藩及其手下将领对此皆感到不满。
内部不稳定
怎么看,曾国藩都有反清的倾向,但事实上曾国藩并没有选择造反,究其原因,应归结于内部不和。
一是左宗棠,虽同属湘军一派,并且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的,可是后来却与曾国藩多次发生矛盾,两人越走越远,最后分道扬镳。
二是李鸿章,此人对清廷极为忠诚,值得一提是,他也是曾国藩一手提拔的,李鸿章的淮军即是仿照湘军建制组建的,后来更是有湘淮军之称。
在此举两人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汉人势力内部的不和,虽然天时地利都具备了,可凝聚力没跟上。
这或许就是曾国藩不肯反清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