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双重特性,一个是功效,一个是毒性。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还是要用药呢?总体来说,就是用药之后功效大于了毒性的时候。
功效
功效,是指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现代医学的一些药物还有诊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给药的定义是: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治疗很多人都了解,但是预防和诊断药物,很多人就忽视了。比如,疫苗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做增强CT时注射到血管里的造影剂,是用于检查的。
毒性
药物的毒性,传统中医看来,是一种偏性。传统中医认为,如果你的身体处于阴阳失衡的“非正常”状态,药物是一种纠偏的物质,可以让你的身体调整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来。
中医药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五脏六腑运行的偏性,偏差大的可以用大毒,依次还有中毒,小毒。所以,偏差小的病,就不能用偏差大的药来治,这样会使毒副作用增加;同样,偏差大的病,用偏差小的来治,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所以,在临床上你可以看到一些急重病,比如肿瘤患者,常用一些猛烈的毒药,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但是这类毒药,药效大,偏性也大,所以毒性也大,用量不容易把控,一不小心就过头了。所以一定要严格管控,要在医师指导下,而且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
反之,如果你的身体状态非常正常,没有生病,没有太大的“失衡”,就不必吃药,或者身体只是微微有一些小恙、不适,不必吃太多、猛烈、剧烈的药,这样会反而把身体调整成“非正常”的状态,出现疾病。这也是李兰娟院士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说“没病别乱吃药”的原因。
所以,“是药三分毒”在传统观念里,是“是药三分‘偏’”的意思,就是药物总会有一些作用,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一些有益或有害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可能是你不期待的有害影响。
为什么小吃会宣传加中药?
这是因为我们说的“正常”、“平衡”的状态是一个范围,不是一个点,适当吃一点没有太大“偏性”的药物,身体还是可能由于自身的调节机制,回到平衡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中药是“药食同源”的,比如山药、马齿苋、山楂、龙眼肉、鱼腥草等等,是药品,也可以当做食品。因为它们没有那么大的偏性,身体服用它们会产生一些好的影响,而不好的影响很小,身体可以自动调节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卤味、小吃宣传的加中药,一般加的一些提香味、有香气,还有一些温胃作用的药,这些药,一般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茴香、桂皮、丁香、八角、草果等,一方面使食物味道更香,矫正食物尤其是肉食的一些腥味和臭味,另一方面让食物不至于太寒,影响脾胃的吸收。
但过去也有一些小吃加的不是这种类型的中药,比如一些独门秘方之类的。或者有的人吃了上面这些温胃的中药也有不舒服的,那就不要吃了嘛。小吃店宣传这些会吸引一部分顾客,但也有一部分不喜欢的顾客,就不来了,这是他们自己的营销选择。
这里要警惕一些加了像罂粟壳这类“成瘾性”的中药,这种是违法的。如果遇到其他吃完了觉得不对劲,或者加了一些毒性很大的药物,让你身体产生了极大的不舒服的,记得留证据报警。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药物影响?
药物对人身体的影响,也是与人的身体情况有关,一般来说,身体好、免疫力强、肾气足的人,药物的偏性对于身体影响较小,这些人既不容易感染疾病,服药后的“毒性”对于身体的作用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