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至所以能流传下来,自有流传下来的道理。虽然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但多数都是古代人民根据日常生活及农时总结的经验之谈。下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连阴,遍地黄金,不热不冷,不成年景”这句俗语。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初伏、中伏、末伏称谓三伏。今年阴历的7月11日入伏,8月19日结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20天,三伏天一共40天。
三伏连阴,遍地黄金
人们认为,三伏天里连阴将预示肯定会要有雨水到来,如果下连阴雨,就能五谷丰登,就会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这也是劳动人民根据多年对气象的总结。常言道:“伏里天,洼不干”,也就是说到了三伏天,天气就常常会出现连阴天下雨的现象,一般来说,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大多数情况下,三伏天就是多雨的季节,如果能够连续下雨,对于夏季成长的幼苗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促使根系发达,加快农作物根部的生长。从而也就保证了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为取得农业大丰收打下了基础。
在以前不发达的年代,由于生产落后,没有水利灌溉条件,庄稼苗全靠雨水滋润,人们几乎是靠天吃饭。在秋季作物幼苗的生长期,降雨是非常珍贵的,真可谓是“一场雨水值千金”。
长时间的连阴天,肯定要带来充足的雨水,农作物有了充足的水分肯定就能丰收。由此可见,农民对于伏天的降雨是多么的期待和盼望,因此,也就有了“三伏连阴,遍地黄金”的说法。
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三伏天本就是该热的时候,常言道:“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如果三伏天不热,就预示着农作物没有好的收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温度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
在咱们北方大部分的农业主产区,农业种植都是一年两季,一季冬小麦,一季夏玉米。玉米的生长期也正是三伏天的这段时间,作为夏种秋收的庄稼,能否丰收对于阳光、气温以及水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周期大概为110天左右,从籽粒到出苗要一个星期左右,后期授粉到成熟期又一个月的时间。中间这段时间正是成长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着能否丰产丰收。
所以说,该热的时候就要热一阵子,如果不热不冷的话,人倒是舒服了,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农作物的吸收不仅仅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更需要光合作用。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农作物才会有个好的收成,才会有个好的年景。
当然了,俗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种植有别,差异很大,也不会完全一致。因此,每句俗语要正确地去理解和分析。总之,俗语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经验之谈,也一直给后人留下很多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