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的四个发展趋势,二甲双胍依是必选,原研药优势加强
所以,未来的降糖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还是稳稳地掌握在进口品牌手中。
三、降糖药应用量越来越大。
刚才说过,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利用常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血糖并不是很困难。但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案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的,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的。
在现实中,过多的药物联合,过量的药物使用是非常多见的。
比如有的患者刚开始发现糖尿病,就用0.5的二甲双胍,60mg的格列齐特,或是促泌剂、增敏剂一齐使用。
这种方式虽能迅速的降低血糖,但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而会过犹不及,对身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导致血糖增高的原因有很多,要想有效的控制血糖,就要尽可能地找到病因。

只盯着血糖指标,只求诸于药物,但见血糖升高,就要加药加量,缺乏生活方式的干预,缺少有针对性的调理,更多的时候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
四、中药降糖药黯然失色。
严格地说,中成药中并没有降糖药。
中药不能降糖似乎已成为定论。在迅速降糖上,中药确实难以达到西药的效果。
能适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确实很多,比较著名的如:消渴丸(含西药格列本脲)、参芪降糖颗粒、津力达、通脉降糖胶囊、玉泉丸、降糖舒丸等,抑或是通用的六味地黄丸等,其效果都是改善某些症状,对于血糖的快速调整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加之中成药适用范围均比较窄,如要对症应用,需要专业的指导。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也使得中成药不能对症地、合理地被广泛应用,也给人造成效果远不如西药的印象。
中医药理论对于糖尿病(中医“消渴”范畴)有很深的研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并发症的防治上尤其有独到精神之处,但目前这方面的进展很慢,难以令人满意。

另外,西药降糖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价格大幅下降,应用西药,效果迅速、费用低廉、服用方便,这些优势都是中成药所难以达到了。
很明显,西药降糖药对于血糖只能起到控制的作用,所以要终生服用。而且,虽然很多西药降糖药的安全性值得信赖,对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
积极的生活干预、减肥、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都是保证血糖正常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医药是智者必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