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的四个发展趋势,二甲双胍依是必选,原研药优势加强
近几年,同为“三高”之一,糖尿病的风头是远不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的。
无论是药品研发,还是理论研究,或是相关专业机构或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在最近几年中,糖尿病领域都少有亮眼的表现。
这种局面中,有可喜之处,也有可忧之处。
可喜之处在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已经提高了很多。
仅仅在十年前,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根治糖尿病”的专业讲座和药品宣传,以会议营销或电话营销等方式销售的药品、保健品,偏方秘方也是非常多见的,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蜂胶。
但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蜂胶
糖尿病医药医疗市场较以往已经规范了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已能抛去“根治糖尿病”的幻想,坦然面对糖尿病,并接受正确的、专业的教育、治疗和控制。
可忧之处在于,糖尿病市场的风平浪静并不能说明对于糖尿病已经有了有效的控制之法,据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权威数据,2017年版中,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为10.9%,而在最近公布的2020年版中,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了11.2%。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身体异常,而且利用药物对血糖指标进行有效控制,难度并不大。
这就使得很多糖尿病患者如同“温水中的青蛙”,满足于指标的正常,而对糖尿病持续存在可能会出现的危害产生麻痹心理。
糖尿病领域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几个趋势值得注意。
一、降糖药品种稳中有降。

最近十几年中,正规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疗效更显著的药物。
在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老牌降糖药—二甲双胍老大的位置依然牢不可破。指南明确指出: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即使合并动脉硬化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药物。
而曾经使用很广泛的降糖药,如苯乙双胍(降糖灵)已于2006年退市,甲苯磺丁脲也已退出一线用药,格列本脲的使用率也非常低了。
降糖药品种的减少,也主要体现在中药降糖药品种的减少。西医药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中成药品种越来越来越少,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低。
二、进口品牌统治地位越发牢固。
在带量采购政策引导下,很多的降糖药价格出现了下降,这其中主要是国产的传统降糖品种。
以二甲双胍为例,0.25g的普通二甲双胍片中标价为4分钱一片,0.5的缓释片中标价为1毛钱一片。
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使整个降糖药市场来了一次重新洗牌,以此为带动,很多降糖品种都出现了价格的大幅下滑。
除了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外,传统降糖药价格的普遍下降也可能与降糖前沿理论的变化有关。
比如在指南中,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慢性肾病、心血管风险高危,都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列净类降糖药)。

而列净类降糖药、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目前确实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建议使用。
是否出于对列汀、列净类药物的未来市场预期,而使传统药物价格大幅下降呢?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
即使在传统降糖品种中,与国产品牌价格大幅下降对比鲜明的是,进口品牌价格依然坚挺。
国产品牌虽然价格大幅下降,但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相反,利润的大幅下降也会使竞争力下降,而且在列净、列汀类等市场潜力巨大的药物中还鲜有国产品牌。
这还只是口服降糖药,如要再算上胰岛素市场,进口品牌的垄断优势将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