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代就有酿酒的历史,从酿酒、饮酒到赏酒、论酒,酒已渗透到人类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酒与医素有不解之缘,繁体“医”字从“酉”,酉者酒也。这大概是因为先祖们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的瓜果汁,发现了它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类的疾病,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下了缘。《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药酒,在古代同其他酒统称“醪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酒,醴为甜酒。以白酒、黄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和滋补性质的各种中药或食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或药物和食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即为药酒。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置可以增强药力,既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
现代药酒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

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药酒是一种浸出制剂。即干燥的植物药材或食物,其组织细胞萎缩,细胞液中的各种成分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的方式存在于细胞中,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为溶媒的酒液浸润药材并进入细胞之中,继之发挥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转入溶媒之中。药酒酿制有独具特色的酿酒工艺、设备。
中药泡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药酒的制作有冷浸、热浸、渗漉和回流热浸四种方法。民间通常采用冷浸法,即将药材与白酒共置于密闭的容器内,室温下浸泡,定期搅拌,一般浸渍30天以上。由于酒本身有行血活络的功效,易于吸收和发散,因此药酒通常用于风寒湿痹,具有祛风活血、止痛散淤的功能。此类药酒严禁孕妇服用,即便是外用,也严禁涂搽腹部,以免引起流产。
值得注意的是,市售的药酒都有固定配方,符合中医方药理论。老百姓往往重视不够,经常随意调配中药,浸泡药酒饮用,配方的不合理会使药酒失去原有的功效,饮用无益,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中毒。自己浸泡的药酒,应该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调配处方,并按照一定比例添加白酒。不少人自己泡制药酒,由于用药不当,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危及生命!
男子喝自制3年的药酒发生中毒肾衰
患者xxx,男,45岁,原籍云南,在临平定居已经三年。从老家云南来时带的一瓶药酒珍藏了三年,一直没舍得喝。这瓶药酒用的草药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雪上一枝蒿,人们都用它自酿药酒。

据说是觉得身体乏力、疼痛的时候,拿出来喝两口,能解乏又治病。近日吃晚饭的时候,患者取出了珍藏的药酒,打算小酌一番。没想到两口酒下肚,过了半小时,开始感觉恶心,紧接着开始呕吐、双眼发黑,想在床上躺一会,但是情况越来越糟糕。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当地某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就医。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急诊室,脸色苍白、双腿发软,无法站立,立刻把患者安置到抢救室,检查发现,血压仅为70/41mmHg,远低于正常血压值,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药物中毒,急性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