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会,雪茄是上流社会的宠儿。诗人们把抽一支上等雪茄的乐趣比作“激情之吻”,而鉴赏家们则认为,雪茄的味道就像美酒的芬芳。正如一位法国作家所言:一支雪茄可以“让孤独的时光充满无数优雅的事物”。
中国虽然不出产雪茄,但我们却有历史更加悠久的旱烟、水烟和鼻烟,论及文化底蕴,完全不比欧美贵族的雪茄差。前段时间,51岁的杨二车娜姆晒出一张和沙特贵族聚会的图片。

照片上的杨二车娜姆,打扮雍容华贵,身穿黑色披风,内搭白色长袍,脚蹬白色高跟,染着白色指甲,嘴里叼着一根水烟,不断吞云吐雾,再配上飘逸的长发,贵妇范儿十足。反观那几位抽雪茄的沙特王子,气质被杨二车娜姆的水烟压制得死死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水烟、旱烟和鼻烟这些东西不太了解了,其实,在不少农村地区,水烟和旱烟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老头老太太吃过早饭,就在墙根底下蹲着,一边晒太阳聊闲嗑,一边举着旱烟袋吞云吐雾。

那么,旱烟、水烟和鼻烟这几种中式烟草器具,分别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中国烟草发展历史重建》一书中,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烟草学报》编委白远良博士向我们阐述了中国烟草文化的发展历史,例如,旱烟袋、水烟袋和鼻烟壶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中式烟斗医学文化、烟趣文化、礼俗文化、青楼与闺阁文化等。

白博士告诉我们,烟草是外来之物,在葡萄牙人影响下,部分民众开始养成日常用烟习惯。而后,在中医学温补理论的加持下,烟草逐步上升到养生必备用品的高度,成为达官显贵、士绅贤达交朋结友、礼尚往来的馈赠礼品,以及升斗小民茶余饭后、劳作之余的消遣之物。
西洋烟斗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逐渐演变为三类中式烟斗:
一是旱烟烟斗,也称旱烟袋、干漏、烟杆等,是过去最普遍、使用民众最多的吸烟器具,《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纪大学士,就是旱烟袋的重度用户,被同僚笑称为“纪大烟袋”;

二是水烟烟斗,也称水烟袋、水烟壶、水烟筒等,与旱烟相比,烟气更加凉爽,口感更舒适,但便捷性和便携性相对欠缺;
三是鼻烟斗,也称鼻烟壶,用于盛装经过研磨的烟末,价格相对昂贵,曾是王公贵族用来炫富的小玩意儿,在香港邦瀚斯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玻璃画珐琅西洋仕女鼻烟壶,曾以253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足见其价值之高。

中国古代文人由这些性质各异的中式烟斗,引申出许多极具特色的中国烟趣文化,主要体现在关于烟草的辞赋、传记、烟戏、志异小说、烟具等各个方面。
比方说,一生写过四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就曾在一首追忆其皇祖康熙简朴治国的诗中,提及了那一时期的抽烟习俗和人们常用的吸烟用具,充满感怀之情:
皇祖当年驻棨衙,迎銮父老尚能夸。
讵无洒扫因将敬,所喜朴淳总不奢。
木柱烟筒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茁四桠。
再如,“梅州八贤”之一的爱国诗人黄遵宪,也曾作过一首题为《烟筒》的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