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留学宜早,但可能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高学历而少见识
我本来跟俄罗斯的留学生们接触少,老友们的孩子即使有留学回来的,也不会有直接的交道,跟宽妈认识后,认识了一些留学生,与她同到几次莫斯科,也认识了一些留学生,她的同学等到烟台来,有的宴请为了显示隆重,也会邀约一些朋友出席。
这些人有博士毕业的,有所谓混的不错的,有待遇不错的,有职业牛逼的,大多说话,让我非常吃惊,他们会随意地说出:“我在莫斯科,到莫斯科找我。”或“我在某某市,你到某某市找我。”
我很吃惊,如果在国内,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正式的许诺。
这句话通常意味着:你一定要来找我,我会给予你足够的礼遇和接待。
要知道,现在国内随便一顿海鲜可能过万,喝几瓶洋酒好几万,到了莫斯科真找你,你要怎么办?
有可能宴会或接待的主人真要去莫斯科,有可能他被这句话感动再办一桌,这吃完随口一说,根本就不想怎么兑现啊。
国内到了一定年龄的商人,出国一个城市也不会呆太久,如果到莫斯科也就3-2天,真抽出一天时间交给你,你能拿出十万八万接待?能让客人觉得你已经尽了最大能力?能让客人回来吹吹,已经体验了莫斯科最牛的餐饮娱乐和接待?
随便一些小屁孩,张嘴就是“到哪里一定找我”,大概跟那些学校的老师们学的,我想。
还有就是说完了不负责,世界这么大,分别以后不知道有没有再见的时候,说个眼前痛快的话,以后怎么样再说去。
这些孩子们是不懂这些,不了解规矩,不了解那些轻飘飘的言辞背后的承诺和庄重。
正常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你到莫斯科,让某某跟我说说(不能越过朋友),我去看看你。
这个看看就很多含义了:我会带着礼物去,我会看看你有什么需要,我看看能尽什么能力,或者,跟着你去开开眼界(恭维对方),或当个小导游,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我在俄罗斯呆这么些年,对好友们的邀约都是:你看,我都来这么久了,你们要来看看我,组个团,来看看我。
我不敢说:“来俄罗斯找我。”我没有接待能力!
老友们也一直没有来的,他们的想法是:你老刘总宣传俄罗斯的美女啥的,有时文章下面点个在看,自己家媳妇也能看到文章。这要组团来了,回去好解释吗?这有还是没有呢?
那些年轻时就来俄罗斯的留学生们,可不去想这些,他们会一一去跟刚认识的人告别,郑重地说:到莫斯科,一定找我。
找你干嘛啊,谁有几斤几两,看不出准确还看不出大概其?
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多,但是我现在写,又想不起什么,非要刻意地写,也有吹毛求疵之嫌。

得罪人到底了,再说说经历的一件事。
我和宽妈闪婚,她呢,不想马上告诉家里,我给老友们群发了一个消息,我在青岛,刚和某某登记结婚,请来为我祝贺。
初7一早,朋友们懵了,电话过来问清楚。
初九那天,天南地北地大概30几人到了青岛,大多都是山东的。
胶东人吃饭,坐席很有讲究,大概跟国宴学的,这个是我个人猜测。
就是请客的主人是在桌子的中央,迎着门坐的那位,如果面对着大海或风景,则对着大海或风景的方向,正中间那位是主人(主陪)。
主陪的正对面是副陪。
在主陪的右手边是大客(主要客人),左手边是二客,主人可以跟主要的客人更近,也方便分分菜以示周全。
副陪的右手边是三客,左手边是四客,客人再多了,就按这个次序类推。
本来朋友们到了青岛,应该我宴请,我坐主陪,我坐主陪,谁坐副陪呢?
老友说:我们来给你祝贺,我们请你两口子吧。
我坐到大客,媳妇就挨着我坐,其它人按年龄资历受尊重程度,自动找了各自的位置,30多人一大桌,说话都要大声,喜庆,就该大声说笑。
有位某高校的某某学院的院长,大概坐在5客的位置,酒过几巡后,忘记说了句什么话,引起我媳妇的共鸣,俩人喝了一杯酒,我媳妇就站起来,走过去,双手为他再斟满,那院长其实心不在焉地,在为自己的情感苦恼,他正经历意中的研究生女学生,移情别恋还要财要物要前途,他紧贴着二客在絮絮叨叨,二客也是为了开解他,把他叫在身边,不然,论资排辈,他也坐不上5客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