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任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倒在了路上。
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人们脸上的落寞,地上躺满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民以食为天。
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袁隆平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他把所有的热情与青春,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饱满的特殊水稻。之后的他,每天都蹲在田里观察,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
深山教师袁隆平提出这一想法后,被许多人嘲笑这是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
在一片质疑声中,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实践之路。

年轻时的袁隆平
他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只要水稻还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缺席。
终于,在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他和团队中的人找到了6株不育株。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自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粮食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两年之后的5月18日,眼看就要看到曙光时,一场暴雨彻底毁了他的梦想。
那天晚上,袁隆平披着雨衣蹲在试验田里,又看了一遍正在生长的稻苗。几个月之后,他将从这里得到第一手珍贵的数据,杂交水稻试验也将取得不小的进展。
可一切都成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