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袁隆平跑到试验田一看,自己的稻苗全部都被人毁掉了,深受打击之下,甚至还有人恶意诽谤:“秧苗定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



这次破坏把他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外界对袁隆平的非议愈演愈烈,质疑的声浪甚嚣尘上。
很多人嘲笑他的坚持,袁隆平却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
失败和污蔑没有将他击败,反而让他变得愈发坚强。
那年,袁隆平38岁。

事件发生四天后,他在试验田旁的废井里,找回了5棵残存的秧苗,杂交水稻试验才得以继续。
为了加速培育试验,袁隆平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云南。期间,他所在的地区发生了7.7级大地震,极其危险。
袁隆平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和团队一起在用树枝搭建的窝棚里,继续着试验工作。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在余震的危险环境下,一株被取名为“野败”的野生稻,成为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4年秋天,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
袁隆平成功了。
那年,他44岁。

中国因为种植了杂交水稻,能用每年增产的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口,也帮助到了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全世界都在问:这个中国人,什么来头?
而当时的袁隆平,身份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