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一年里有一半时间云遮雾障,一盏盏大力台灯的光在雾气中氤氲着。
教育下沉,让未来上升。在这片与外界联系甚少的土地上,每束灯光,温柔且坚定地改变着这里的教育。
从贵阳向南,村镇散落在山坳里,向着大山深处的车子转山而上,盘旋曲折,沿途的土坡上有泥石流滑过的痕迹,偶尔有石子落在车顶,发出骇人的声响。
那是一个少有人造访的贫困小镇,后来易地移民扶贫搬迁生活才有了改善。
在崭新的搬迁地,人们依旧半农半牧,刀耕火种与新建屋舍产生强烈的冲突,就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没有及时享受技术带来的改变。
不远处,四十公里外,是新兴的旅游胜地,有不少游客前往参观。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一个外地游客沿着山路走到那座小镇,会看到一幅令人吃惊的画面……
小镇很安静,“一屋一老一小”的家庭状况在当地很常见。从很多年前起,镇上的壮年人都背起行装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也多是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
晓洁(化名)今年9岁,妈妈王珍(化名),因为疫情回到了她身边,爸爸则又去了东莞找活儿干。
像新社区里的大多数人家一样,晓洁家也是从山的更高处搬下来的。几年了,屋里并没有太多像样的家具,晓洁的书桌也就是客厅里的这个铺了一块褥子的小桌。一本字典盖在上面,说明了它的功用。
山里昼夜温差大,夜里,村民们常常用电烤炉取暖。晓洁家唯一的电暖炉就装在她的书桌下面,写作业的时候,电暖炉被打开,书桌就是家里最温暖的中心。
学习的间隙,晓洁会拿来妈妈王珍的手机摆弄,她检索的大多是英语视频,其中不乏国外电影和演讲,与学校教材大不相同,但晓洁喜欢跟着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手舞足蹈。
日子久了,王珍的手机屏幕摔出几道裂痕,透出晓洁向往的未来。
晓洁喜欢英语,但是对于镇上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爱好显得比学校背后的大山还要难以攀登。
学校的老师教拼写和语法尚可,一旦需要发音,晓洁能看出来老师也很紧张。虽然老师的发音,与手机里外国人说的相去甚远,但学生们也只能跟着照葫芦画瓢。
将就,是因为不得不将就。
晓洁也去找过一些英语教学磁带,不大的小镇被她跑了个遍,老板们纷纷摆手,“现在都不听磁带了,都在网上听歌,所以不卖磁带,更没有英语磁带”。
妈妈王珍在深圳打过工,给外国人指过路,也看到过中国人用英语讲电话,但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在她应该读书的年代,知识是一件不怎么重要的事情,现如今只能对着女儿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