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兜售故事,也不曲高和寡,在采访中,张丽佳将生活的包袱、生存的辛酸和盘托出,极度坦诚,浑然一体。
作为一个壁画师,她的职业是小众的,审美却可以大众,她谈艺术,也谈面包;谈艺术家,也谈艺术家的家;谈高山流水,也谈脚手架上的高山流水。
她站在高台之上,距离天花板不过咫尺,她6天便可以赚到4万块,在尘土飞扬中,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
作为一个出生在农村的“95后”,张丽佳在成长中,经历了丰满精神世界与简陋生活环境的对冲。
“我家里比较困难,爸爸是送外卖的,妈妈是清洁工。”因为父母奔波于生计,她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在高中艺考之前,没有太多人留意过她笔下的线条。
她喜欢临摹课本上的插图,达芬奇和高尔基见证了天赋的光环降临在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身上。
她曾经处处懂事,走上画画道路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艺考培训费一次8800元,一共花了3万多,时隔多年,她仍然清楚地记得这组数字。
考入广东五邑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后,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兼职,“我努力一点,家里就好过一点。”
她做过平面模特、礼仪小姐;给学化妆的人练手,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也在高温天穿着公仔衣发传单。比较接近本行的工作,是在超市里给买牛奶的人画头像。
“那个时候人家买2箱牛奶,我就画一幅画,一天300块,还挺多的。”她至今还为当初的“高薪”暗暗得意,当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张丽佳第一次接触壁画是在大二那年,仍然是兼职。学校附近一间面包店开业,老板想在墙上画一些黑色线条,便联系到了她。一番摸索下来,她发现壁画并不难,跟服装设计有许多相通之处,浮雕壁画与衣服的立体剪裁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向父母表达了从事壁画行业的想法,意料之中遭到了反对。在父母看来,女孩子就应该按部就班找一份办公室里的工作,或是做一个美术老师,不管哪种选择,都比四处为家的壁画师安稳。
张丽佳最终还是离开了家,并且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负责。所幸,后来的日子里,她睡在各种高端别墅的地板上,并没有给自己懊悔的机会。
粉笔勾勒轮廓,批刀随着手腕转动,一撇一顿,皆是画,于刹那中见永恒,于有限中见无限。
然而落入周遭眼中的却是“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像那个阿姨一样浑身脏兮兮的工作”。张丽佳在某次工作中听到,一个路过的家长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