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好的。”离开医院前,谢露仍在重复这句话:“我一定会好好活的。”
华梦霞 18岁 车祸
18岁,一个从“孩子”走向“成人”的标志性节点。从这一“点”开始,有些人渐渐感知到肩上的责任,有的人却不得不被迫,一夜长大。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刚刚结束高考的华梦霞失去了母亲,自己也因严重的外伤接受了多次大型手术。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华梦霞只能躺在危重病房内,唯一接触外界的机会,便是父亲每天半小时的探视。
华梦霞的父亲华学权鼓励病床上的女儿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治疗,父亲华学权向女儿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可世间哪有不透风的墙。
中秋节,华学权进入病房看望女儿,他像往常一样鼓励着女儿,跟她讲述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只是在关乎“团圆”的这一天,女儿忽然问起了母亲的去向。
“在另外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呢。”华学权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一些:“妈妈明后天就来了,有可能后天来。”
背负着巨大秘密的父亲只能说谎,他无法告诉女儿真相,但他似乎永远也选不到合适的那一天。
过几天,华梦霞就要做一场关乎余生的重要手术了,华学权不敢离开。为了给女儿鼓劲儿,他时常会睡在距离病房最近的消防通道里——那里有一扇窗,可以看见女儿。
有时候,他也会在那里唱歌给女儿听:
当“生的希望”与“死的悲痛”同时摆在面前,人们总会忍痛为前者努力,这或许便是“坚强”的含义。
急诊室走廊,守护女儿的父亲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华梦霞的手术成功了,休养过后她出了院,并如愿考上了医学院,不久的将来,她也将加入救死扶伤的队伍——原来“疗愈”的本质是“痛过”。
出院后,华学权看到了女儿在中秋节那天写下的日记:
“妈妈,你好吗?今天是团圆的日子,结果一下子各奔东西的感觉,有点失落。妈妈,中秋节快乐。你有吃到月饼吗?可能没有吧,没关系,等你病好了我们一起吃,直到厌。”
华梦霞给母亲写信
后来,华梦霞再也没有问过“妈妈去哪里了”。
对于悲痛和遗憾,父女二人默契地选择了沉默。
这不是遗忘,而是永远地记得了。
王武 33岁 家族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