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杨迪录节目差点被水淹死了。他在池里呼救,工作人员、救生员以为是做综艺效果,都被逗笑了。
直到发现他真的快昏迷了才把他救了上来。当晚凌晨三点多,杨迪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先是一言不发,然后哭到天亮。
关于杨迪,悲伤的笑点过于密集。难以想象,十六年前那个有些“哗众取宠”的小网红,成为大明星后,竟是一个这样独特的存在。


长期将“丑”与“扮丑”作为幽默的养料,一定意义上,“丑”已经成为了杨迪的通行证。
但究竟,杨迪何时起,认为自己拥有了搞笑天赋?他的扮丑有没有逻辑?这种幽默是否仅停留在“牺牲自己脸面”的意义上了,肤浅吗?
从童年开始,杨迪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内心想成为一个搞笑的人,便始终冷静、严谨,一步步、有野心地朝喜剧明星的方向努力。

先是发现天赋。上小学的时候,杨迪就发现自己具有极强的喜感气质,同样一件事,自己说出来就会很搞笑,所以总会抢先预习完《故事会》里的笑话,再给同学们试讲。
这时起,他开始培养起自己对听众笑点的判断。
上大学后,杨迪以“羌族小煞”的名义和室友组合拍视频试水。他开始争取在节目固定露脸的机会,“薄利多销都行”,因为“除了搞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嘛。”

杨迪,早期节目
2010年,毕业快两年时,杨迪借助自己极具辨识度的长相、声音与艺能感,持续模仿白素贞等经典形象,打出了与其他人颇具差异的一张牌,但“哗众取宠”的指责也随即而来。
杨迪有些迷茫,自己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了?但正经幽默和“耍猴”一样的哗众取宠,其区分标准在哪里?力放少后,会不会让人笑不出来,场面变得尴尬?
暂时,他想不出明确的答案,只能继续学习。这年,杨迪每天都会观看名主持人们主持的综艺,又积极在不同类型的节目露了脸,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增加了信心。

他开始发现,自己似乎有“社交牛逼症”。新认识的人,自己聊几句就能大概知道对方开玩笑的底线与笑点,他更加期盼自己能上一个好节目,展现这些才华。
这时,又是“丑”,为他带来了契机和贵人:
一次颁奖典礼,杨迪受主办方邀请来到了现场,同时受邀的还有他的大学校友兼四川老乡谢娜。
台下,杨迪等了很久领奖的顺序,却迟迟没等来自己的名字,事后他问主办方原因,却迎来了“你长得这么丑,干嘛要上台领奖”的答复。
杨迪被说蒙了,旁边的谢娜听到了,却情绪非常激动。
她说,“我一定要帮你。”

至此,杨迪的贵人和事业转折终于来了。
2016年,在谢娜的力排众议下,杨迪参加了脱口秀《娜就这么说》,又被她推荐去录了《偶滴歌神啊》《火星情报局》等各大综艺节目,因为记的故事多、故事讲的好笑,逐渐被观众认可。
这段时间,袁弘总打趣杨迪是谢娜远方表弟,因为他在谢娜的朋友圈中,总能看到杨迪的身影。

对杨迪而言,谢娜既是贵人也是师父。
恩人相助,让杨迪决心严谨地抓紧每一个机会。
节目前,把自己该背的台词记得滚瓜烂熟是必须的,更多时间,他用来提前了解同录嘉宾身上的热点话题,以及哪些梗能契合对方,甚至会去了解同场嘉宾之间的关系,再准备相关话题。